主动离职和被动离职,到底哪个更“划算”?

如果你稍微多注意一点就会发现,最近隔壁工位的Lisa,打印机旁边的大伟,靠窗的小张,这几天的行踪都开始变得神秘、请假的次数默默增加、陌生电话开始变多……这些状况放在一起,就是传说中的跳槽季综合征,表现的迹象就是以上种种~~

跳槽季来了,HR也变得敏感,有些人才,该留,有些人,好走不送;想法更多的是员工,他们会在这段时间回顾总结——

工作压力大吗

收入合期望吗

发展空间多吗

与上司相处的如何

付出的努力被认可了吗

如果一切都不尽人意呢,那就……

离职吧?

其实离职并不是多敏感的话题,毕竟职来职往是人之常态,真到了无路可解的地步,离职就是机遇,换一种契合度更高的工作,可能更适合未来的发展~

对于离职,很多人以为只要写封辞职信递交上去就可以撂挑子了,完全不理会工作交接以及各种手续办理,更不知道离职还有主动和被动之分。

主动离职和被动离职究竟差在哪里呢?主要是差钱儿……↓↓↓

赔偿金

哪些离职需要公司支付赔偿金 

如果你在劳动合同期未满时主动提出离职(我要搬家/回家结婚/薪水太低/压力山大),这时候公司是不需要支付补偿金的。

但是,如果公司出现了违反“游戏规则”的情况,被迫离职的员工可以依法申请补偿金哦——

1、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2、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3、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4、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等;

5、 安排员工加班, 不支付加班费。

注意:

员工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不能胜任工作并且培训或换岗后仍不能胜任工作的,也可以申请相应的补偿金。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规定:

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这里所指的月工资是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失业金

哪些情况下离职员工可领取失业金 

按法律规定缴纳社保的员工,离职后可以领取失业金,领取失业金需要满足几个条件:

1、按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个人已按规定履行缴费义务满1年的。

2、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只有单位开除你,单方面与你解除劳动合同,或单位未按照要求支付报酬等情况才符合要求。

3、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愿意接受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的。

也就是说,主动辞职的员工是不能领取失业金的,因为被公司开除或辞退,或者公司没有给到你应有的报酬和待遇,最终导致劳动关系解除的,才能申请领取失业金。

对于满足条件的失业人员来说,失业金是怎样计算的呢?

《失业保险条例》规定:

失业人员失业前所在单位和本人按照规定累计缴费时间满1年不足5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12个月;

累计缴费时间满5年不足10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18个月;

累计缴费时间10年以上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24个月;

重新就业后再次失业的,缴费时间重新计算,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可以与前次应领取而尚未领取的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合并计算,但最长不得超过24个月。

除了应得的赔偿金、失业金之外,离职还需要注意社保公积金转移、离职证明的开具,在大部分城市,社保断缴的后果可以说相当严重,而离职证明是一份含金量十足的求职依据,所以说二者一个都不能少。

最后,还是那句话:离职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

但是劝大家别轻易离职,尤其是频繁跳槽的朋友,毕竟还有一种传说叫做“跳槽穷仨月,改行穷三年”,就问你怕不怕……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人力葵花,著作权归原创所有)


科锐国际

作为领先的整体人才解决方案服务商,以及中国首家登陆A股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科锐国际目前在中国大陆、香港、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全球市场拥有79家分支机构,1,500余名专业招聘顾问,在超过18个行业及领域为客户提供中高端人才访寻、招聘流程外包、灵活用工、招聘培训等解决方案。在过去22年中,科锐已与2,000余家跨国集团、国内上市公司、快速成长性企业及非盈利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过去一年中,科锐国际成功为企业推荐的中高级管理及专业技术职位超过15,000名,全风险灵活用工人次超过60,000。2017年6月8日,科锐国际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股票简称:科锐国际;股票代码:300662)。欢迎访问www.careerintlinc.com

刚入职就想离职,究竟哪里错了?

每个人18年的职业生涯当中,平均会有13.5次变化,差不多每年都会经历一次改变。这么频繁的经历变化,对很多人来说都会面临不适应的问题,尤其是容易让我们迈入履新的陷阱,给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知乎上有人问:

入职新公司不到10天,就有离职的冲动是为什么?

题主是一名程序猿,毕业后在一家安逸的上市大公司做了差不多两年,工资偏低但是轻松从不加班,最近跳槽到一家创业型小公司,感觉好难融入这个团队,内心有股很大的压力和寂寞感,有时也特别无助,同事都很忙,业务上的疑问常常得不到解答。萌生了离职的念头,想问这样是不是有些过激了?

其实我们在职业生涯中,经常会遇到工作岗位的变换,可能是换工作,职位晋升,也有可能是调到其他部门。如果用18年的工作时间来做个统计,我们平均每人会遇到4.1次晋升、1.8次部门转换、3.5次跳槽到新公司,以及1.9次调换到新的业务单位和2.2次更换工作地点。

把所有这些变化加在一起,每个人18年的职业生涯当中,平均会有13.5次变化,差不多每年都会经历一次改变。这么频繁的经历变化,对很多人来说都会面临不适应的问题,尤其是容易让我们迈入履新的陷阱,给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1

常见的履新陷阱有哪些呢?

第一,固守一技之长

你用某种方法在之前的岗位上获得了成功,会自然而然地把它运用到新岗位中,这会带来大量的问题。就像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话:如果你是一个锤子,你看谁都会是一个钉子,见到谁都会想要去敲。固守一技之长是履新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必须行动”的思维

来到新岗位或接手新工作,必须得干点什么让它变得不一样,不然自己的价值何在!

事实并非如此。

中国有个成语叫“萧规曹随”,讲的是萧何与刘邦是一对非常有作为的搭档,他们分别将自己的位子传给了曹参和汉文帝刘恒。

曹参作为新丞相,上任后什么都不干,有人就向刘恒告状。刘恒把曹参找来质问:“作为丞相怎么能什么都不干呢?”

曹参反问道:“您觉得我的水平有萧何高吗?”

刘恒说:“还是差点。”

曹参继续问:“那陛下觉得您的水平比高祖如何?”

刘恒就说:“肯定不如高祖。”

于是曹参解释道:“既然如此,他们定下的规矩,我们只要照着执行就可以了。”

之于我们也一样,新接手工作时,不要轻易做出重大改变。

第三,设立不现实的期望

如果还没有搞清楚状况就设立目标,很可能与现实脱节,整个团队都会陷入混乱和恐慌。

第四,试图做得太多

很多人有“救世主”的心态,这件事不对,我要管一管,那件事不合理,我要改一改,设定的方向太多,结果导致公司乱成一锅粥。这就像闯进瓷器店的大象,把瓷器全都打碎了。

第五,带着正确答案履新

还没有开始真正做事就有了预设的答案,想当然地指手画脚,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第六,精力投入有误

许多人都把自己定义为解决问题的专家,所以来到新岗位,学习得最多的竟是专业技术。自己成为专业人士后,只顾埋头干活,根本不去管团队的氛围,不去管团队的关系,也不去管团队内同事的离职率。个人主义的气息太过浓烈,就忽略了团队的强大力量。

第七,忽视横向关系

一般而言,我们很重视纵向关系,我们重视领导,重视下属,但平行关系往往被忽略,部门之间、平行团队之间就可能配合不到位。

一旦不小心落入了以上陷阱,就容易陷入恶性循环:还不了解情况,就开始瞎指挥,团队成员因为排斥、抗拒,所以士气低落,进而影响业绩,业绩难看又导致大家质疑你的能力,然后你就会更加拼命地指挥,进而导致大家更讨厌你。

有没有可能将上述恶性循环变成良性循环呢?

如果你加入之后,首先注意跟团队成员保持良好的关系,详细了解各种状况,在一个关键点上发力,做出业绩,自然会得到大家的认可,之后再做事就会更加顺手。再获得下一个成功也会更加顺利,自然而然就步入了良性循环。

2

履新之初,我们需要做哪些工作呢?

第一步,做好心理建设,不打无准备之仗

首先,需要建立一个明确的分界点。比如,可以举办一个小小的仪式,把亲朋好友都请来,让大家一起见证“与旧生活说再见,与新生活说你好”的瞬间,这样可以给自己一个心理上的建设。

其次,评估自己的弱点,找到自己的问题偏好。

问题可以分为三类:技术性问题、政治性问题和文化性问题。

技术性问题包括财务风险管理、产品定位、产品或服务质量、项目管理系统等;

政治性问题包括员工士气,与客户的关系,与分销商和供应商的关系,与研发、营销、运营部门的关系等;

文化性问题包括公平、成本意识、客户关注点、持续改进、跨部门合作的问题等。

评估后你会发现自己对一些问题有明显的倾向。比如,你可能是一个非常关注技术的人,或者你可能是一个不太关注技术,只关注文化的人。通过这样的评估,你会很好地知道自己的盲点,也就有可能找到办法来弥补弱点。

还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当心你的优势。你的优势很可能成为你在新工作中最大的阻力,所以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沉迷于优势,要关注更加全面的文化、政治和技术问题。

你需要始终保持学习的心态,重新建立新的工作网络,格外警惕“拖后腿”的人。

我刚到中央电视台工作的时候,就有人跟我说:“你在这儿干根本没希望,还是另谋高就吧。”

这就是拖后腿的人,其中可能包括的你的朋友、亲戚、家人、同事。他们会努力把你往回拉,这种惯性力量会阻止你去探索和适应新的环境,会以曾经舒适区的工作来诱惑你,使你回到原来的状态。

在警惕这些人的同时,你还需要请支持你的人给出好的建议,从他们身上获取能量和帮助。

第二步,加速学习:欲善其事,先利其器

克里斯是一位软件工程师,他加入一家新的软件公司,任务是质量改进。刚开始他就急着着手改进工作,总是指责团队成员做事方法不对,结果导致离职率上升,团队效率也开始下降。他只好拼命工作,越干越痛苦,但是团队成员却越来越讨厌他。一不小心,他就掉进了我们所说的恶性循环。

直到有一天,老板把他叫过去谈话:“我请你来,是让你改进质量的,不是让你把一切都搞砸的。你整天指责他们,你有没有想过,他们之前只用了一点点的预算,就做到了今天的样子。你知不知道他们为实现这件事付出了怎样的努力?我们的产品在市场上的优势是什么?这些你都研究过吗?”

克里斯惊呆了,他发现自己之前做的所有研究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用自己的优点去挑战整个团队的缺点,而从来都没有问过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这个团队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的。

一切存在都有其合理性。一家公司能够走到今天,即使捉襟见肘,也能持续不断地生产产品,原因是什么?它为什么还能够生存下去?把这些问题都搞清楚,这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很多人到了新岗位上不知道该怎么学习,就像一个人对着消防水管喝水,水龙头打开,大量的水流入,你会忽然发现自己不知道应该从哪里入口,导致大量的水白白流走。

面对大量信息扑面而来,我们必须把学习视为一种投资。唯有经过了熟悉和学习,才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而不是损害公司的利益。

步入新岗位时,有很多人都急于做事,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你应该去和老板争取一段时间来了解和学习,这其实就是工作中投资的一部分。

有三类问题一定要搞清楚:关于过去的问题、关于现在的问题、关于未来的问题。

第一类问题是关于过去的问题。

例如,关于过去的业绩:

这个组织过去的业绩怎么样?

组织里的人如何看待他的业绩?

我们的目标是怎么设定的?

这些目标是不够,还是过于野心勃勃?

是否使用了内部或者外部的参考基准?

采取过哪些措施?

哪些行为是我们鼓励或者阻止的?

如果没有达到目标会发生什么?

还有关于过去的原因: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曾经采取过哪些方式试图改变?

效果怎么样?

哪些人对于塑造这个组织非常重要?

这些都是关于过去的问题,首先要搞清楚这家公司的历史,弄明白这家公司是怎么走到今天这一步的。

第二类问题是关于现在的问题,也就是公司的现状。

例如,

目前公司的愿景和战略是什么?

公司目前的流程是什么样子的?

都有哪些人在工作?

哪些人能力强,哪些人能力弱?

每个人的态度是什么样的?

公司现在潜伏着哪些可能的危险?

哪些领域是我们能够产生突破的?

第三类问题是关于未来的问题。

在未来的一年当中,还有哪些有发展前途的机遇没有被利用?公司需要获得哪些资源才能够有效利用这些机遇?

这三类问题能够帮助你更清晰地了解公司,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获取相关的信息和答案:内部和外部。

内部信息包括研发运营人员、销售、采购等,以及外向型员工和资深员工。你可以单独约谈他们,或者观察他们的工作状况,甚至在私底下和他们一起吃饭,建立感情。

还有就是从外部获取信息,包括客户、供应商、分销商和外部的分析师。对于来自外部的信息,可以使用结构化的学习方法,设计每个人的问题,然后对这些答案进行对比。不同于闲聊,一旦对问题有所设计,就说明问题针对的方向和目标都是很明确的,这时候就更有利于发现其中的矛盾所在。

第三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

步入新岗位时,首先要付出时间来学习,这基本上要花费大半个月的时间,之后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

公司里往往存在两种角色——英雄和管家。具体来说,“萧规曹随”就是管家的角色,而通用电气的杰克·韦尔奇、IBM的郭士纳就属于英雄,他们来到公司之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究竟应该扮演管家还是英雄呢?STARS模型可以帮助我们判断。

任何一次调整变化的时候,都会有五种情景:

1. 初创启动(start-up):在初创启动时,显然你是要做英雄的,因为无家可管,你要去设定规矩,建立流程。

2. 整顿转向(turnaround):这时你会发现公司存在很大的问题,需要把它调整过来,所以整顿转向的时候,你需要先做管家,再尝试着做英雄。

3. 加速增长(accelerated growth):此阶段,你更多时候是管家的角色,同时还需要一点点英雄的角色。

4. 重新组合(realignment):这时已经需要动大手术了,那么英雄角色就会多一些。

5. 保持成功(sustaining success):目前已经很好了,你来的目的是把它管得更好,此时会偏向于管家的角色。

究竟是做管家还是做英雄,不是一成不变的,面对每一个决策,都可以使用STARS模型来判断当时的状况,进而判断自己应该扮演的角色。

无论是做英雄还是管家,一定要做好两件事:调动大家对于变化的决心,奖励成功的行为。如果能够调动大家改变的决心,促进改变就会相对容易。

同时能对预期方向的小变化加以奖励,转变的过程就会更加顺利。当然,这个奖励不仅仅是金钱上的,而且要让人感受到你对他的喜爱与感激。

第四步,主动与上司沟通

我在中央电视台主持一个节目的时候,有很多人都跑来跟我说:“你要小心咯,那个制片人可不好相处,骂起人来很凶的……”

我没有给别人事先下定义的习惯,我想如果我带着成见去与他相处,可能会更糟。想想自己“脸皮厚”,不怕骂,于是很自然地与他接触,结果他从来没有骂过我。他骂过很多人,唯独我是个例外,他最后甚至认为我是他见过心理最健康的人。

所以,有时候不要被那些别人的警告吓倒,懂得与人沟通,你会发现其实有些人也没有那么可怕。

第五步,保障早期成功

经过以上四步,你是否觉得这份工作已经做得比较扎实了?但还没有结束,接下来的动作至关重要。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你不需要烧三把火,找到一件事情去突破,烧一把大火就够了。这把明火要烧在什么地方呢?

首先与领导关注的方向一致,其次要符合两个要求:一是要在短期内带来良好的势头,让大家觉得这把火烧得真旺。二是抓住可以改变的机会,调动一切资源实现目标,在此过程中展示自己的领导风格,明确你支持的行为和反对的行为,树立威信。

最后要提醒的是,一定要以恰当的方式取得成功。很多人急于获得成功,使用了不道德的手段或者透支了信誉,这是非常危险的。

在电影《寒战》中,郭富城与梁家辉分别饰演了两个不同风格、不同背景的警务处副处长,处长位置空缺,两人明争暗斗。郭富城饰演的年轻副处长刚刚上任,急需树立自己的威信。他在关键时刻没有投机取巧或者落井下石,始终坚持把事情做好,最后在寻找失踪的巡逻车上实现了突破,才真正让人信服。

第六步,保持内部的一致性

保持内部的一致性,就是建立一个架构,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让大家的劲儿朝一处使。

一致性也是杰克·韦尔奇特别强调的事。他认为,辞退员工,发奖金这种关键时期,是建立一致性最好的机会。你需要告诉大家,公司之所以辞退某个人,是因为他的行为与我们所鼓励的方向不一致,而公司奖励某个人,是因为他的行为是我们所鼓励的。

企业家、管理者一定要不断地诊断自己的组织,合理地调整人员位置,把每个人都用得恰到好处。

如果你发现大家总是在做错误的事情,还不以为然,那么组织一定有结构设计得不合理的地方,导致员工缺乏动力或被掣肘,这些地方必须动大手术。

手术该如何动?从企业的战略目标着手,审视现有的结构、流程、人员能力是否合理,如果调整战略方向,就需要根据新的方向重新搭建组织架构、流程,设计新的闭环,这是奠定未来发展的基础。这个变动会动很多人的“奶酪”,也会逼迫一部分人走出舒适区,但这一步至关重要。

第七步,打造你的高效团队

最后,你就可以打造属于自己的高效团队了。早期糟糕的人事选择会在后期一直困扰你,因此你需要找到与你同路之人。

你可以从六个维度做人事评估,分别是能力、判断力、能量(为工作注入正能量还是负能量)、专注度、关系(是否能与同事融洽相处)和信任(是否信守承诺)。从这六个维度给员工打分,然后将得分加权平均,根据得分情况对员工分类。

1. 保持位置:这个人在当前岗位表现得很好。

2. 保持并且发展:这个人可以胜任,但是需要学习。

3. 调换岗位:这个人有能力,但目前的岗位不适合他。

4. 替换(低优先级):这个人需要被替换,但如果没有招到合适的人,可以暂缓。

5. 替换(高优先级):这个人应尽快被替换。

6. 留待观察:这个人情况不明朗,还需要再观察一段时间。

接下来,你就可以根据分类情况推动变革,实现人员转换了,在推动变革的时可以使用两种力量——推和拉。

推的力量包括目标激励,比如设立明确的KPI指标,用奖金激励大家完成目标。

拉就是用愿景和文化打造出一支健康的团队。在愿景和文化的激励下,员工会自愿地去做一些事情。这就是为什么大家觉得跟着杰克·韦尔奇、郭士纳这样的人干活会充满动力,因为他们有着很强的拉动作用。

优秀的公司并非所有人一同前行,同道者留下,阻碍者离开,好的公司像一个球队,而非一个家,球队的任何一员,目标都应该是赢球。

第八步,建立同盟和自我管理

你需要知道哪些人会帮助你,然后联络自己的同盟军,积极地获取支持。

履新最初的90天,相当于飞机起飞时低于1万英尺的航程,是飞行最关键也最危险的时候。你在带领一个团队起飞的这前90天中,必须对自己严格要求,建立你的支持体系。

这个支持体系不仅来自家人、员工、同事,更重要的是来自你的领导。这些人如果能够与你有充分的沟通,给你足够的支持,不断地鼓励你往前走,你就会很容易克服这一段时间的巨大压力。

完成以上的工作之后,你的主要努力就应该放在帮助团队的所有成员走上转变之路,让他们认识到,工作本身就是练习,不断拥抱变化才能走得更远。

当他们适应了新领导和新变化,团队才算基本稳定。

结语

当今社会,信息和互联网冲击巨大,不仅岗位变换的情况越来越多,连行业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固守只能被淘汰,变革才能创造未来。

上述方法值得每一个人学习,让大家在新的岗位、新的城市,甚至新的行业,镇定自若,拥抱变化。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管理的常识”,微信号:Guanlidechangshi,参考书籍《工作是最好的修行》,作者:樊登


科锐国际

作为领先的整体人才解决方案服务商,以及中国首家登陆A股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科锐国际目前在中国大陆、香港、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全球市场拥有79家分支机构,1,500余名专业招聘顾问,在超过18个行业及领域为客户提供中高端人才访寻、招聘流程外包、灵活用工、招聘培训等解决方案。在过去22年中,科锐已与2,000余家跨国集团、国内上市公司、快速成长性企业及非盈利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过去一年中,科锐国际成功为企业推荐的中高级管理及专业技术职位超过15,000名,全风险灵活用工人次超过60,000。2017年6月8日,科锐国际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股票简称:科锐国际;股票代码:300662)。欢迎访问www.careerintlinc.com

佛系员工”自动离职,HR 该怎么办?

对于 HR 来说,员工离职完全是职场上的“常规操作”,按照标准流程处理,基本不会有什么问题。

但是有一种离职却让 HR 感到头大,那就是:

自!

动!

离!

职!

 

自动离职员工的状态通常都是:

我走了,

别找我,

也别想我,

给我开证明,

工资打卡里,

也别问为什么。

……

比如下面的这位 HR,就遇到了类似的“佛系”员工:

我是一名 HR,公司有一个员工要离职,他提交完辞职申请书的第三天就不来公司上班了,还要求我把离职证明寄到他家。

因为这个员工没有按正常的流程办理离职手续,按照公司的规定,旷工三天以上就算自离,不予支付工资。

如果他想要离职证明,那至少要回公司交接三天工作。现在这个员工说如果公司不发工资,不给开离职证明就要去劳动局告我们。

在求完这位 HR 的心理阴影面积后,让我们进入正题——

员工自离,公司是否可以不发工资、不开离职证明呢?

其实这种员工自离,处理时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严格依法依规办理,二是协商处理,也就是“公了”和“私了”,下面就为大家逐一分析:

照章办事

也就是依法依规处理,包括法规和企规。

法规

处理自离员工的法规有:

《劳动法》第4条;

《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劳部发[1995]223号);

《关于企业职工要求“停薪留职”的通知》(劳人计[1983]61号、劳人计[1984]39号);

《全民所有制单位技术工人流动暂行规定》(劳人劳[1987]14号);

《关于企业处理擅自离职职工问题的复函》(劳办发[1993]83号);

《关于计算连续旷工时间问题的复函》(劳社函〔1998〕5号)等。

以上法规中,均说明了自动离职是指劳动者不向用人单位打招呼,随意脱离所在工作岗位和所在单位的行为,自离也是旷工的行为。

企规

由于以上法规并未规定旷工达到多少天算自离,因此等于赋予了企业在旷工方面自主管理的权限。因此如果公司规定“旷工三天以上就算自动离职”是不违法的。公司可以依规对该员工做出辞退处理。

工资

无论是依法规还是企规,都不会计发旷工期间的工资。但注意应当发放旷工之前的工资,两者必须要分清楚。

证明

不管员工是因为什么原因离开公司,按照劳动合同法第50条的规定,企业解除了员工的劳动合同,都应当于解除时出具离职证明。

条件

虽然有如此规定,但并不等于企业就可以直接按照这些规定来处理员工的,还需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程序:企业规章制度中关于旷工、自离等规定需要通过民主程序制订,如果员工不知情即没有证据证明员工知情,也是无效的规定。

通知:员工无故离开公司后,企业应及时通过EMS或挂号信通知员工本人或家属,令其限期回公司上班,愈期则按规定给予辞退或除名。

协商处理

对于本文开头这个员工自离的案例,可以把员工约来细谈,并做进一步解释说明:

根据国家及公司的规定,你这个情况呢,虽然提了离职申请,但也没有提前一个月。你才提了没几天就不来上班,这属于旷工,依企规旷工达三天就算自动离职。况且你还没有进行工作移交,如果开具离职证明时写自离旷工,对你今后的职业生涯也有影响。

总之,要尽力好言相劝,让他办好离职手续,但不一定非要用三天时间来办理。自离这种事情一旦发生,当事双方协商解决是最好的选择,否则即使仲裁、诉讼,也会被仲裁庭、法官劝导“希望你们双方再协商协商”,而最终裁决或判决,其实也与协商方案相差无几。

如果事情持续发酵甚至需要打官司,即使能赢,也可能会影响到公司其他员工的心态。

看到这里,相信各位聪明的小伙伴都会做出最恰当的选择!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HR加速器,著作权归原创所有)


科锐国际

作为领先的整体人才解决方案服务商,以及中国首家登陆A股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科锐国际目前在中国大陆、香港、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全球市场拥有79家分支机构,1,500余名专业招聘顾问,在超过18个行业及领域为客户提供中高端人才访寻、招聘流程外包、灵活用工、招聘培训等解决方案。在过去22年中,科锐已与2,000余家跨国集团、国内上市公司、快速成长性企业及非盈利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过去一年中,科锐国际成功为企业推荐的中高级管理及专业技术职位超过15,000名,全风险灵活用工人次超过60,000。2017年6月8日,科锐国际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股票简称:科锐国际;股票代码:300662)。欢迎访问www.careerintlinc.com

公司为何宁愿高薪招新人,也不愿加薪留住老员工?

马云说:一个员工离职,无外乎两种原因,一是钱没给到位,二是心里受委屈了。总有很多人抱怨,为什么老板宁愿出去招性价比并不高的新手,也不愿意给老员工加薪留人?

新员工还是老员工?在用工荒和整体跳槽率高的大背景下,这是一个值得HR深思的大问题。

不少HR也想不通这个问题。今天,研究君带大家来一起看看老板们的想法是什么,了解一下老板思维,或许你将能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别样思路:

A老板:

我们开室内设计工作室的,地区平均工资1800。有这样的员工,全公司八个人就他和我的合伙人会做效果图,来之前什么都不会,然后我的合伙人教会他后就要加工资,我给他加。但是后来就过分了,不肯加班就算了,还经常迟到早退,我问为什么要这样搞,他说4000块的工资还想我怎么拼。

后来我直接开了,招了两个实习的,1000块/月,活都是抢着来干,没办法,想学嘛,过两天我准备再招一个实习的,我合伙人说了,多招几个实习的,老子愿意教。活多老子不怕,实习生出师给他2000,愿意留就留,不留可以走,我这边实习生多这是,老子每天就等着给高校生盖章写实习评语。

说到底,老板不满的是,这位员工以老板教会的技能做为涨薪的资本,而且工作态度还变差了。老板心里OS估计是:你的良心不会痛吗?

B老板:

首先各种岗位的工资水平趋于稳定,工资水平不会有太大浮动,然后一个公司那么多人,涨个别的几个人是非常难的,就像今年我厂里大部分人涨100,有2个开口要涨300的我让他们离职,不过最后都留下来了,原因很简单,因为同样的工作,我这里算是比较高的了。

因为我要考虑大局,这个世界很奇怪的,每个岗位都觉得自己是最累的,他的工资绝不能比别人低,所以如果你给个别几个人加300而给其他人加100,基本上每个加100的都会有意见,而且你别小看100块,一年就是1200,30多人就是3万多了。

我去年因为原材料大涨价的事情,基本没赚钱,这几年竞争越来越大,其实是越赚越少了,我其实有把厂卖掉的想法,因为卖厂所得的利息加上我如果去给别人当主管什么的,说不定比我现在赚的多还轻松。

还有就是这个岗位工资水平就是这样了,工资到位了其实普通岗位招人挺好招的,所以很多时候不给老员工加工资是因为你牛气,你走了,我能分分钟招个人顶替你,在我眼里其实你干的并没那么的好。

一旦给老员工加薪,就会引起大规模的老员工加薪问题,但是新员工则不会有这类问题。别以为员工一句“不加薪我就辞职”就把老板吓住了。

C老板:

我想这个问题有发言权,自己是个不大不小的老板。我有一个主管在我这里做了两年了,从开始的月薪7500到现在的9500,月月加100,因为他是公司的骨干,只要他能为公司创造效益别说每月100就是1000我也愿意,商人就是以利益为根本,在百万的利益面前为了千把块钱不值得。

但是今年和我说要是不给他工资15000外加一辆汽车,他就跳槽挖走我的客户外加商业一些机密的东西,我就直接发飙,倒不是为了他的利益发飙,而是他威胁我,这是任何老板所不能容忍的。而我当场炒了他,幸好当时他入职的时候签了保密协议,另外我办公室有摄像头,而后直接报警,算是完美解决!

今年从新找的主管,我问他想要多少,他说7000,我直接给他8000。两个月的效益呈几何倍增长,工作认真负责,脑子聪明,我给他说到六月份给他买辆车,人家还不要,说没有为公司做很多的贡献!就这员工你说谁会撵走?我敢打赌,这个主管早晚会成大事!

做老板的都会看清自己的员工为公司做了什么,和做人一样,要看清自己的位置,想法要长远

以离职为要挟的涨薪手段已经喜闻乐见,但泄露商业机密这种缺德的事儿就不要做了,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总结以上三位老板的口述内容,公司宁愿高薪招新人,也不愿加薪留老员工的原因大致为以下五种:

原因一|怕引起大规模的老员工加薪问题

因为一旦给老员工加薪的话,就会引起大规模的老员工加薪问题,但是新员工则不会有这类问题。

假设给员工单独涨薪,且幅度超过20%,但是职位没变,工作强度没变,那么就会有下面三方面的考量:

1.和你薪资同水平的人,他们会怎么想?

2.和你能力同水平的人,他们会怎么想?

3.跨部门的人,他们怎么想?

若员工一句“不加薪我就辞职”就把老板吓住了,那老板以后怎么带team?

如果不是从引入新的管理理念方面考虑,这是一个平衡问题、利弊问题或者说是博弈问题。招新员工对企业的负面影响要小;如老员工竞争激烈,名额有限,可能引起不公平,对企业稳定造成影响。老板只能退而招新人。

另外,也可是逼辞老员工,或者说老员工管理成本高。如果提高老员工的工资,可能要提高一批与其类似员工的工资。其实老板才是最高明的人力资源管理者。

原因二|对未知人才报以略高期望值

从雇主的角度来看,人对于未知的东西总是要报以略高的期望的,比如一个新人的能力可能在80-120之间,一般雇主会倾向于按照110左右来评估,再加上投简历面试的时候雇员多半会包装自己,所以新人往往会得到更高的评价。

对雇主来说,老人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对于公司来说不是什么秘密,而新人掌握的那些“秘技”才是雇主垂延欲滴的

但是事情是相对的,事实证明,雇主对于新人的忍耐也远低于老人,既然期望值高待遇高,雇主就会更加倾向于新人是“救世主”,能解救一切厄困,一旦达不到,失望是必然的,离开也是必然的。

对于老人,虽然雇主会觉得“你再怎么努力也就这样了”,可达不到目标的时候给予第二次机会的概率要高很多。

反过来说雇员,其实每个雇员心里有两条线,第一条比较低,是你继续留在原来公司的线,第二条比较高,是你愿意冒风险动一动的线,这就是牛顿说的惯性。既然如此,那把老员工留下所需要的薪水当然比把另外一个“老员工”从他之前的雇主那里挖来的成本要低啦。

好的雇主和差的雇主的区别是:前者会平衡好这些关系,让大多数人都满意;而后者则像“该来的没来”-“不该走的走了”那样把所有人都得罪了。

原因三|招聘一个新人比重新调整薪资规则容易

有的公司在薪酬方面规则限制,若是变更会非常麻烦。而这个时候可能重新招聘一个人比重新调整薪资规则要容易些。对于在某些方面特别重要的人,可能会特别沟通协调一下,而除此之外的员工可能需要从长计议了。

另外,公司也是可能倾向吸纳“新鲜的血液”,而曾经的血液,虽然工作也是可以的,但也是“新陈代谢”流出去了,而这一部分“曾经的血液”不可替代性稍弱一些,所以“新鲜的血液”的流入,可能对于企业来说是更加有益的事情。

原因四|老员工是可替代的

这又得扯到老员工的不可替代性,公司之所以宁愿花更高价钱招新人,这代表老员工是可替代的,公司无所谓你走不走。一旦老员工具有不可替代性,公司就会考虑到他的作用,当然也就会考虑到加薪问题的。

原因五|职场上的鲶鱼效应

很多企业宁愿老员工离职也不加薪,却高薪请新员工?这就是职场上的鲶鱼效应,一些高层领导认为一个企业,老员工好比沙丁鱼,虽然忠诚,但日渐安稳,失去斗志;这时候,就需要鲶鱼,也就是新员工的刺激,激发老员工的创造力和拼博力。所以一些公司会觉得新员工比较有冲劲,从而愿意去尝试吸取外来“新鲜的血液”。

如果你已经在公司呆了很多年,但工资始终没涨。多次申请领导也不同意给你涨薪的话,很有可能是你的工作价值没有达到老板的预期,也可能是公司总体薪酬偏低,是前者的话你还是先努力提升自我能力,用优秀的工作业绩证明你的价值为好,若是后者的话建议你离职换个公司

对于公司HR来说,薪水制度只要设置的科学、合理,就不会怕给某个员工涨薪,引起大规模的老员工加薪问题。此外,在每个公司里的老员工中,都存在有老黄牛、老油条、老无能,也有被隐藏的金子。

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有一个能够甄别员工能力的模型和机制存在。如果有这样的模型和机制存在,又能做到给能干的老员工规划良好的职业前途和升职加薪的路径。那么一些无能的老员工该走也就是了。这样不管是给谁涨薪,给谁不涨薪,起码大家都心服口服,无话可说。

所以说,HR能够合理的设计公司的薪酬体系,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文章来源三茅网,著作权归原创所有)


科锐国际

作为领先的整体人才解决方案服务商,以及中国首家登陆A股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科锐国际目前在中国大陆、香港、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全球市场拥有79家分支机构,1,500余名专业招聘顾问,在超过18个行业及领域为客户提供中高端人才访寻、招聘流程外包、灵活用工、招聘培训等解决方案。在过去22年中,科锐已与2,000余家跨国集团、国内上市公司、快速成长性企业及非盈利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过去一年中,科锐国际成功为企业推荐的中高级管理及专业技术职位超过15,000名,全风险灵活用工人次超过60,000。2017年6月8日,科锐国际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股票简称:科锐国际;股票代码:300662)。欢迎访问www.careerintlinc.com

一个CEO要认清的,是那些让你最不敢承认自己“无能为力”的时刻

“我认识到所有人都会犯错,也有自己的弱点;而最终把人区分开的,是他们用什么方法应对它们(犯错和弱点)。我认识到犯错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因为每个错的背后是一道谜题,也是一颗宝石(如果你解决了这个谜题),例如,你得到了一个降低你未来犯错的原则。”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创业者的眼前往往只有两条路—— 一条是几率为10%的存活之路,还有一条,是将近90%的淘汰归途。”作为一个CEO,光环背后,也有无数至暗时刻。改变世界的初衷固然美好且宏大,但回到日复一日的运营和开拓中来,每一天都是挑战。

前有巨头后有新秀——有人笑说“自从我创业之后读书都变成了一件功利的事情,天天想的都是用户、商业化……”找钱找人找方向几乎成为每个创业者的共识。身为企业管理者,创业者通常非常看重如何招聘到好的团队,如何挖到牛人来做合伙人等等。但是决定一个公司生死的不是长板,长板当然非常重要,但是短板一样重要——而最难面对的,莫过于有一种隐藏的短板是自己。

是不是很奇怪,也觉得很不能接受?

流量今天越来越贵,从增量市场转向存量市场,变化的市场要求创业者充分地延展用户生命周期以及挖掘单个用户价值,参与到行业的整个环节打造闭环。但同样的,一旦启动,这就意味着是在做一家完全不一样的公司。以前最好的技术人才,可以通过单点突破、快速试错杀出一席之地。今天不只是巨头虎视眈眈,各个细分领域比如衣食住行随着你的渗透与垂直做重,对你的上下游管理能力、新的人才招揽与储备、平衡旧有业务线、迅速试错以及调整等等的要求只会越来越苛刻也越来越多。

如果说创业是一场没有止境的长征的话,对很多公司的创始人来说,难熬时刻,现在才刚刚开始。接下来比拼的,除了智慧,更重要的是毅力和勇气。今天我们聊的是,那些过分乐观所带来的隐患。以下,Enjoy:

乐观地设想、悲观地计划、愉快地执行—实际上我们谈的是钱

乐观是一种具有高度收益的心理特质,乐观的人可以更加有效的应对压力。但是很多人的乐观偏离实际,形成了“乐观偏差”(optimistic bias),这类人倾向于认为自己更可能经历积极事件,而他人更可能遭遇消极事件。

选择创业的人,往往天然具备乐观精神。但往往在融资和花钱这件事情上,多数创始人显得过分乐观,觉得自己可能会成为“那些例外的幸运儿”。以下三种可以说是典型症状:

▌没有正确认识到公司的位置

无数投资人和二次创业者都会强调现金流对公司的重要性,价值投资策略之师菲利普·费雪也说过,现金流是任何公司的重要健康指标。

早期公司需要有合理且可被验证的收入模型和盈利预测,这一点今天对正在寻找B轮的创业公司尤为重要。融资和业务要放在同等战略高度,业务高速发展时融资要迅速,借助资本的力量快速提升业务;业务平缓期,则一定要关注现金流情况并控制成本,留出比原计划更充足的融资时间。

公司账面上还有多少钱,能够撑多久,创始人内心要有数,因为它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你在投资人眼中的地位。投资人考虑是否值得投资的时候会看公司数据,如果投资人知道你的现金流低于一年,他可能会觉得你规划能力有问题,如果低于半年,他也许会认为你对公司的地位和现状没有清醒的认识,再好的项目,创始人不靠谱,那你的创业公司也无法长久。

 

低估了融资中的人性:没听到Yes之前听到什么都是No

不要考验人性这句话放在融资事件中也是准确的。Paul Graham曾经说过“如果投资人没有明确报价、并且不带任何附加条件地说Yes之前,他们说什么都理解为No。很多连拒绝的话都不说,他们只是不再回复你的Email……如果你认为投资人是在向你承诺什么,让他们在纸上确认,无论你和他们有什么歧议,不管矛盾是来源于他们的肤浅还是你的痴心妄想,纸质的协议书都可以让这些隐患见鬼去。在这发生之前,把他们说的都当成No吧。”

 

乱花钱

完成融资的你已经优于大多数同行,这时候能按耐住内心的激动,仍然按部就班运营公司的创业者,则更为可贵。资金到手,他们稳扎稳打做规划,离梦想更近,离成功也更近。

许多人明白如何融钱,但是对如何花钱却不甚了了。当投资人提醒“要保守花销”的时候,有些不以为然的创业者会想,钱拿来就是花的,为什么花钱还要顾虑这么多?

大环境永远是处于动态,不停运动的,那些你在融资之时提出的承诺,也许会因为市场变动而无法实现,也许突然间冒出强有力的竞争者,占领大量市场份额,导致你的数据不如预期……这些变化是无法预测的,而且它们对你的公司所造成的影响,会直接反映在下一轮融资中,各种原因都会导致你融资遇到阻碍。

如果你账上有至少18个月的现金,能保证公司活下去,不管市场如何变化,你就还有希望;如果你账上只剩3个月不到呢?现金越充裕,你调整、缓冲的空间就越充分。

“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我们说的是如何正确认识自己

有人问:“当一名成功的CEO的秘诀是什么?”遗憾的是,根本没有秘诀。如果说存在这样一种技巧,那就是看其专心致志的能力和在无路可走时选择最佳路线的能力。一个CEO最难做到的,就是对自己内心的控制。与公司中的其他人比起来,CEO无论在技能、知识,还是在看问题的视角上都应该技高一筹。

没有安排好自己的精力

天生领导型的人容易犯一个通病——事必躬亲,他们担心下属做不好分派的任务,看不得任何一点瑕疵存在,也看不得事情超出自己的控制和预期,完美主义与控制欲让这类上司在工作场合中非常有存在感,他们希望通过亲力亲为把每件事都做到“最完美”,这样还能为员工起到带头作用,一箭双雕,岂不美哉?

事必躬亲看似是一种领袖必备之美德,但是领导一个创业公司,其实也是一门妥协的艺术。当你的团队人数逐渐增多,公司业务逐渐走上正轨,试图包办一切控制一切的你只会发现,自己的精力被撕扯成很多小碎片,越来越疲惫,反而越来越无法让每件事都“完美”。

如果方向错了,再怎么努力都没有用。你只是被自己的努力感动,却没有意识到,这是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了战略上的懒惰。一个忙而无功的创始人,是一家创业公司隐秘的致命伤。

▌坚持主见和心态开放的真正平衡

在PC时代称雄的微软在互联网时代接连折戟,一系列努力也未曾扭转局面。2014年的微软员工调查显示,大多数员工并不认为微软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并对微软的创新能力提出了质疑。但今天,微软市值翻了一番,纳德拉帮助微软历史上第二次超过6000亿美元,在科技公司中仅次于苹果和谷歌,位居全球第三。

如果微软在既有路线上试图“精益创业”实现追赶,今天的结果想必又会不一样。纳德拉砍掉了Windows Phone业务,放弃智能手机市场,从云平台入手连接所有移动设备,并着眼长远构建超越云端的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等。这得益于微软的数据和计算能力,也当然要求掌舵人真正正确地认识内部环境与变化的外部市场。

“作为这家公司的领导者,你的工作就是在狗屎堆里找到玫瑰花瓣。”纳德拉说,“这或许不是我最好的诗句,但我希望这些人不要把所有事情都看成是艰难的;要从现在开始,把事情看成是伟大的,并帮助其他人建立这种视角。制约因素是真实存在的,并将会一直伴随着我们,但领导者是克服制约因素的冠军。他们要做的是让事情发生。”

没有风险意识

前文所述的乱花钱,仅仅只是缺乏风险意识的表现之一。今天创业的环境仍然是黄金时代,但竞争确实也越来越残酷。竞争并不只来自目前现有的直接竞争对手,也可能是其他角落杀出的、完全意想不到的对手。

任何创始人都是依托某一领域的经历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也许是产品技术也许是运营也许是销售——每个创始人都是这样。很多人说“我是产品经理,我不懂销售”;或者“我不懂研发,帮我找特别牛的产品经理”;又或者“我不懂市场营销,有没有牛的市场营销的人推荐给我?”

但事实是,你会发现你犯的所有错误,最有可能出现的就是你不懂的里边——要去学要去懂,否则一切都只是“运气”。

作为一个领导者,他只有一个选择,就是去领导或者去误导——聊聊用人

2014年CB Insights收集了156家创业公司的失败案例,总结出20条创业失败的原因,其中团队问题排名第三,仅次于没有市场需求和现金流断裂。

▌迷信“牛人”

拥有优秀的人才是任何阶段公司成长的关键因素。以前的创业团队多半舍不得钱招好的员工,但今天则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迷信“牛人”。

创业公司常常会遇到一个问题,当他们手里拥有充足资金后,为解决业务发展的天花板,很容易花大价钱去成熟大企业里挖高管。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些高管的离职率其实高得离谱,他们很多人可能都待不过一年,就会离开。

这里面有的离开是主动的,有的则是被动的。让空降的高管融入一家公司是一个不容易的问题,这里面需要创始人有特别高的智慧,也不是简单地去发展企业文化或者给够期权就可以解决。

招牛人很重要,但一定是跟公司阶段、业务与战略相匹配的,不要盲目追求“收集牛人”——一般来说,早期公司可以考虑挖行业顶尖人才来为公司加强人才向心力;背景很好的团队,则需要从业务发展来考虑:比如公司对未来业务的规划是什么,并由此倒推出需要什么样的人。除去能力外,候选人的价值观一致很重要,以及对行业及公司发展前景高度认可,薪酬匹配……这些都很重要,核心岗位一定是多个角度综合匹配的决策,尽量避免单独只放大某一个因素。

▌没有容人之量

另一种不会用人的创业者,则是心胸狭窄、毫无容人之量的人。愿意加入创业公司的早期员工,骨子里和创业者一样都有闯劲,当他们表现优异一点,如果生出“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的想法,对员工既不信任,也不愿意让他们共享你的创业成果。长此以往,创始团队将失去甘于奉献的工作气氛,失去为你卖命的动力。

最后,创业是一件极其困难的工作。无论你准备或者学到的东西有多少都赶不上需要。但也要谨记“勇气不是无所畏惧,而是心存恐惧也坚持做对的事情”——没有什么事情是注定容易与一帆风顺的,走出沼泽的唯一方式在于不断前行。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经纬创投,著作权归原创所有)


科锐国际

作为领先的整体人才解决方案服务商,以及中国首家登陆A股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科锐国际目前在中国大陆、香港、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全球市场拥有79家分支机构,1,500余名专业招聘顾问,在超过18个行业及领域为客户提供中高端人才访寻、招聘流程外包、灵活用工、招聘培训等解决方案。在过去22年中,科锐已与2,000余家跨国集团、国内上市公司、快速成长性企业及非盈利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过去一年中,科锐国际成功为企业推荐的中高级管理及专业技术职位超过15,000名,全风险灵活用工人次超过60,000。2017年6月8日,科锐国际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股票简称:科锐国际;股票代码:300662)。欢迎访问www.careerintlinc.com

抱怨公司却不肯离职,“选择恐惧症”正在毁掉你

选择意味着承担其后果;只有愿意对自己负责才能做出真正的选择。自由就是如此。但我们不想为此耽惊受怕,不想要责任,不想去选择,于是自由这个字眼实在太可怕了。

文 / 橙红青 经理人健康专家

去年夏天,有位经理人跟我说,他打算向公司提出一项建议,如果没得到采纳,他就离职。

他的想法让我觉得诡异之处在于,这就好像一个女孩子(经理人)给渣男(公司)一笔钱(建议),让他对自己好一点,这样她就不会提出分手(离职)。为什么要把钱和人生花在“渣男”身上,而不去做那个显而易见的选择——离职?

声称选择,却不选择

动物和植物的区别是什么?有一种标准是小朋友会说的:动物能根据自己的意愿行动,植物则不行。女孩原本可以选择避开“渣男”,但她或许根本没有意识到有选择;我们大概也好不到哪里去。我们知道有选择,声称会选择,真到了可以选择的时候却并不选择,或是根本意识不到有选择。

另一位经理人说羡慕那些可以选择做自己想做的事的人,接着他列举了做这样的选择需要什么东西,言下之意是,他没有。让我惊奇的是,既然他有足够的意愿去做想做的事,却只是羡慕,并没有选择。

后来我意识到,选择不只是一套客观化的程序,还需要愿意担责的勇气与意志,它比意愿更根本。选择意味着承担其后果;只有愿意对自己负责才能做出真正的选择。自由就是如此。但我们不想为此耽惊受怕,不想要责任,不想去选择,于是自由这个字眼实在太可怕了。

当我们向经理人宣传“真诚是领导力的深层关键”之时,他们双眼放光。不幸的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永远做不到,因为真诚是一种选择,每天发生好几次,要求始终一致,对成年人来说并非默认选项。他们欣赏真诚,但无法承担其后果、为之负责,因而不会选择真诚,宁愿忽略这个“领导力的深层关键”。

相比选择,我们更擅于逃避选择。逃避选择归纳起来有3个方向:假装自己不是自由人;假装不存在选择;假装不是自己的课题/把选择推给别人。

被解放的黑奴仍然围聚在奴隶主周围,获得自由身的长工会回到地主家询问还请不请长工。我亲眼见到太多管理者一边教人要负责,一边以各种方式代人做出选择,并要求别人将此当作自己的使命。执行者要比决策者快乐多了。人会像孩子一样请求他人决定自己该干什么。

把选择权委托给神灵、运气、缘分等等也是常见的策略。声称对自己负责的人相信千奇百怪不可言说的决定者,这也不是什么稀罕事。

再比如涂抹选项的价值,使得选择结果看上去理所当然,以至于根本算不上选择。通常的策略是贬低改变、提升保持原状的吸引力。

开头那位经理人觉得公司采纳了他的建议以后,留在公司的吸引力就增加了,他在给自己设的局里会变得很愉快。故事的结局是,他的建议还真被老板采纳了,他留了下来,讽刺的是,半年后他好像又在思考同一个问题了——这使旁观者觉得他只是在撒娇。

女孩子为什么要给“渣男”一笔钱?因为,她要的原本就不是对方的长久改变,只是让自己暂时不用选择或改变。

然而,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终要为之负责。人追求自由,人也逃避自由。人追求的自由未必能够达到,人逃避的自由倒永远阴魂不散。

“别无选择”的三个后果

很多人在很多时候,不愿意为选择负责,有个新理由:别无选择,惟一该做的事就是我正在做的事。“别无选择”有3个后果,人要对其负责,应该事先知道。

第1个后果是怨恨。

怨恨来自坚守,怨恨那个不得不坚守的选项,怨恨不得不坚守这件事,哪怕那个选项曾显得如此美妙。

人要是有能力自由移民,他就不会如何怨恨故国。欧文·亚隆对病人说过这样一句话:“除非你愿意放弃婚姻,否则无法挽回婚姻。”闷烧锅里蒸腾着发酵的怨气,互相怨恨是自然而然的。

第2个后果是自贱。

是选择定义一个人,而不是处境定义一个人。“别无选择”则意味着,你永久授权用处境来定义自己。

比如,且不谈是否道德,讥讽所在的公司是不明智的。如果公司如此不堪,你为何不离开呢?留在这样的公司,说明你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同时,在上司眼中,所有不能离开公司的员工也都一样地不重要——“渣男”就是这么想的。

第3个后果是死亡。

存在主义者说,人的可能性越是有限制,就越是接近死亡。当你说自己别无选择时,实质上是承认自己已经死了,剩下的人生由非人的“命运”接管,你不再有存在的意义。

给“渣男”一笔钱让他对你好一点?也未尝不可。但要明白的不是“渣男”会不会真的对你好一点,或是这好会持续多久,而要明白,这是你的选择,你选择了如此;你塑造了自己,也塑造了自己的“渣男”,“是你在那朵玫瑰上花的时间,使她变得如此重要”。

“完全认可选择无处不在,人就会以真实的态度面对自己的处境”,而不是活在剧本里。

我遇到过一家公司有个古怪的文化:每个月月末都要你好我好大家好一回,像是个仪式一般。你可以说这是打鸡血,我倒觉得更像打吗啡:让公司和里面的人感觉不到自己正在死亡,for a while。

我得说,这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本文部分内容引自作者将出版新书《健康经理人手册》

文章转载自中欧商业评论,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