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CHO首席人才官

5000字长文预警

这是一篇新颖、深刻

耐人寻味的好文

小编吐血整理,倾力推荐

关于HR和AI

细腻而气势磅礴的笔触

来了解一下

AI在这个时代已经成为无可争议的一个“风口”,甚至是一个“现象级”的网红名词。

但实际上,从它的技术概念被提出到今天,已经有62年的历史。和许多有争议的新兴技术一样,它经过了半个多世纪曲折、艰难的发展和螺旋式上升后,在突破了许多政治和经济层面的限制后,终于到了可以广泛应用的阶段。

但是,新的问题出现了,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近期在一份报告中预测:2030年全球将有近4亿人口的工作岗位被人工智能取代,其中1亿发生在中国。

这对于人力资源行业可以说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那么,人力资源将如何发展?HR又将如何来应对?

1危机:咄咄逼“人”的AI时代

我们首先应该对AI的发展趋势有所了解。目前,科学界通常把AI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兴起阶段(1956-1974)

初始应用阶段(1980-1990)

AI生态竞争阶段(2010-2060)

AI人格化阶段(2060至未来)

我们不幸将要面临和应对的就是后两个阶段。

在生态竞争阶段,AI技术逐步发展成熟,并开始大规模的商业化应用,深入到社会、经济的各个层面。

如同当年互联网对于传统行业的冲击一样,人工智能和行业、产业的结合也会有两种基本形态:

一是“AI+行业”,它催生、创造出许多新的行业;二是“行业+AI”,也就是AI成为传统行业的助推器或者颠覆者,引起行业的巨大变革。

未来的人力资源行业即是第二种形态:人力资源+AI。AI结合大数据给人力资源行业带来的变革,将远大于“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变革。

AI的人格化阶段是否真的会到来,我们现在还不能百分之百确定。我觉得这要取决于两个方面:

第一,我们的技术发展有没有可能使AI完全模拟人的情感,拥有健全的人格?

人类复杂的情感、心理和人格,都是出生以来在不同的家庭、社会和文化环境的熏陶及培养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形成的。

每一个人的情感和人格都是其过去所有经历和历史的总和,甚至也是人类集体的文明和意识的总和。从工业线上下来的机器人能不能够在这方面完全模拟人类,是个很大的问号。

第二,我们能不能接受机器人格化之后对于人类伦理和人文科学的巨大挑战?

也就是我们是否准备好了同机器平等相待,共享人权?

因为机器人格化的直接后果就是它们会挑战今天人类所有的社会契约,会要求重新制定与人类共处于世的一切准则,要求同等的权利和义务,这在今天还是不可想象的禁区。

但是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我相信AI可以完全取代HR的工作,人类也许将面临在许多领域被AI替代的命运。

也是基于这样的危机感,美国的IEEE(最权威电气工程师协会)提出了AI发展三原则:

一是人权最高。

二是AI的发展应该服务于人类发展和自然环境的最大利益。

三是人工智能的研究应该被定义为一个社会技术系统。

但是,事情发展是否会如人所愿,我们拭目以待。

2

变局:五个方向和四种角色

如果我们做一下SWOT分析的话,会发现人工智能相比于人类优势非常明显。

人工智能首先在体力上完全超越人类。它可以24小时连续工作,不需要休假,不会请假,没有边际效率递减,甚至也不会犯错。

因为它不是人,没有拟人化的人格,所以不会像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那样,提出发展、晋升、加薪等一系列人才会提出的需求,对于雇主来说,这是人类无可比拟的优势。

同样,在智力和技术领域,人工智能的优势也非常突出。它可以替代任何标准化的、重复性的企业级工作,会使HR的各个模块发生巨大的乃至颠覆性的变化,我们以下逐一分析:

(1)传统招聘受到彻底冲击

我们都知道招聘分为三个部分:简历筛选,初步面试和初步背景调查。在简历筛选方面,日本的猎头行业已经研发出一个叫Brilent的机器人,它能够做到在3.2秒内处理5500份简历,这是人类无论如何无法比拟的。

面试方面,五年前我就在海外体验过人机交互的面试场景,当时觉得非常新鲜和好奇。相信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技术上应该已接近成熟,将来由人工智能全面取代企业初等岗位或者大面积的面试,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

在背景调查方面,现在阿里巴巴的芝麻信用正在建立每个人在金融领域的信用档案,一些招聘第三方公司也在建立个人的职场信用档案。不久的将来,当人工智能和这些公司的信用大数据连接的时候,企业可以非常迅速地做初步的背景调查,大大降低用工分析成本。

总之,从招聘环节我们可以断言的是,人工智能的介入将极大地减少HR的劳动强度,极大提升招聘效率。但是,这也意味着,企业可能将不再需要初级的HR岗位。

(2)人力资源共享中心将消失

之所以说人力资源共享中心,是因为现在薪酬中的pay roll(工资支出)和员工关系中的“入离职”等职能已经被划分到了人力资源共享中心。而人力资源共享中心一定会被人工智能完全替代。

以我所在的公司GTA(英国格里菲旅游集团)为例,我们的人力资源共享中心放在印度,印度中心不可能熟悉和了解全球每个国家的薪酬制度和用工政策。

所以,我们针对每个国家都有详细的多达40页的SLA(服务协议),它会定义人力资源共享中心里发生的所有任务,从每一个步骤输入信息是什么、输出信息是什么、需要怎样的支持信息,输出人是谁、需要的响应时间是多久等,这些都被完整地数据化记录在SLA系统当中。

这些信息符合编码的条件,可以被程序员编码后运行,但是它非常地机械。当一个员工向人力资源共享中心递交信息的时候,如果输入的信息和印度员工了解的信息有任何不一致的地方,它就无法灵活处理,拒绝执行任务。

实际上,因为没有弹性和灵活度,现在很多跨国公司的国际人力资源共享中心,都不能很好地进行属地化管理,而人工智能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所以,只要成本效益分析被证明是可行的,这样的人力资源共享中心完全可以被人工智能所替代。

替代之后,它还可以帮助HR进一步做专家中心的工作,它可以做更多的大数据分析——(破折号)人工智能对人力资源的另一个优势就是数据上的。

2010年,每个HR都被要求具备数据分析的能力。那么,有人工智能之后,这句话会变成:要具备用数据分析做决策的能力。

也就是将数据分析的工作完全交给人工智能处理,HR只需基于其提供的数据分析做薪酬、招聘或者组织发展的决策即可。如此,三支柱中的COE(专家中心)和SSE(共享中心)都会失去存在的必要。

(3)培训实现个性化和因材施教

有的专家担心AI会成为培训的终结者,这种担忧有一定道理。但我认为,在机器人格化之前,AI还不能完全替代人的培训。因为澄清培训需求,明确组织问题,问题是否能够用培训解决,这些仍然属于HR根据组织当中的复杂数据进行复杂决策的职能。

AI在培训中可以做什么呢?

它的长处是提供培训解决方案。

我有一个案例:

我的公司以前花很多钱给员工做“e-leaning”项目学习英语。结果我们发现,50%的员工对它的使用频率少于50%,另有20%的员工根本没有使用过。

这样的培训对公司来讲是一笔损失而不是投资。

那么,为什么e-leaning不能吸引员工呢?

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没有因材施教,它是一对多的解决方案,没有实现个性化,但这一点恰是AI可以解决的瓶颈,也就是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实时互动、实时验证学习成果等。

当AI做到这一点时,相信培训的效果会大幅提升。

(4)人才评估更为迅速、客观和精准

在人才保留方面,AI将在高潜人才的评估、选拔、验真和校准中发挥重要作用。虽然目前一些第三方人才评价中心能够部分实现人才的在线化、标准化测评,但对于高潜人才,很大程度上仍然要通过线下应用场景的设置,测试其应对行为和结果。

AI则可以把线下场景的测试完全搬到线上,实现人工智能和高潜人才在不同应用场景中的实时互动,并且观察他的行为,给出准确、客观的参考依据。

另外,今天的人才校准,很多时候是拍脑袋决定的。各部门的老大坐在一起,经过一番纵横捭阖和唇枪舌战之后,确定出哪些是高潜人才,哪些需要重点培养。

实际上,它更多是基于主观判断而缺乏客观标准。

但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系统,可以建立包括高潜人才在内所有人的信息数据库,通过比对某个人的行为、能力同某个关键岗位的胜任力数值的匹配度,从而迅速识别高潜人才,并校准其真正价值。

(5)员工关系工作成本降低

AI将来在员工关系和激励方面也会有广泛的应用,并且可能会大幅降低成本。

我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EAP:员工心理援助项目,但是市场上真正使用EAP的公司并不多,主要原因是它价格不菲。

如果一家公司想对全体员工实现7×24小时的心理援助辅导,那将是一笔巨大的投入。但如果把EAP和人工智能结合起来,情况会大为不同。

百度前首席科学家吴文达离开百度之后回美国创办了一家AI公司,已经针对初级心理援助设计出一款机器人。该机器人可以7×24小时工作,拥有共情技术,可以开启一个艰难的对话,也可以进行技巧化的心理突破,实现对员工实时的心理援助。

目前,它已经市场化了,包月套餐是39美元,也就相当于我国三大运营商一两个月的手机流量套餐费用。所以,AI的介入,会让员工关系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绩效激励管理、企业文化管理等工作变得更为广泛、普及和有效,而且成本不会太高。

(6)AI并非万能

虽然以上五个方面在AI的介入下将发生确定无疑的变化,但至少在生态竞争阶段,在其没有人格化之前,AI仍然不是万能的。人力资源模块中需要运用情感、智慧,需要运用高级思维处理复杂情况的一些领域,仍然离不开人的主导。

比如跨文化管理。以我的公司为例,我们会招聘很多来自各个国家的外籍员工,他们很多人是第一次到中国来。如何管理好他们,就遇到很多跨文化的难题。如果你问我AI能不能解决这些现实问题,我认为还不可能。在机器人格化之前,它无法识别文化的冲突、冲撞以及人内心的困惑。

仅以办理中国工作签证为例,很多外籍员工觉得难度大、不适应,引发许多心理上的困惑、焦虑、失望。

我们为此配备了专门的属地化陪伴团队,比如说入职办理有一个导师,入职之后如何快速适应当地的团队,我们也会有一对一的辅导。其他如入职后的生活问题,包括怎么找当地的住宿、找当地的国际组织等,都会有相应的指导。并且我们也会邀请外籍员工按月度分享他们母国的文化,以增加中国雇员对外籍员工不同文化行为、文化心态的了解。

我相信,这些事情,AI一定是无法完全替代的。这是将来我们相对于AI的比较优势较为集中的领域。

此外,领导力发展方向,AI在人格化之前,也不太可能起到多大作用,这一方向仍然是需要HR发挥人类综合优势的高级领域。

图1  AI变革时代HR的四种角色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在人力资源的AI变革时代中HR的四种角色:战略伙伴、变革推动者、管理专家和员工激励者。

如图1所示,在这个新的时代,从纵轴上看,HR的任务会从日常操作转向关注未来及战略,而在管理内容的横轴上则会从过程走向人员,也就是转向个性化和多元化的管理。

那么,在变革的过程中,这四个角色的出现会不会意味着HR传统的一些角色消亡呢?

我认为不会,但重大的变化会导致比重的调整,组织里的专家角色会从管理流程走向管理体验和管理关系。

管理体验可能就是从招聘任务解放出来之后去聚焦雇主品牌的可持续化发展;管理关系也可能要从过去把人作为标准的劳动力进行用工处理,以及劳动争议处理,转化为管理员工的忠诚度和满意度,这是巨大的变化。

3

进化:HR的提升之路

“生存还是死亡”,这对于面临AI大举侵袭并将被不断挤占生存空间的HR来说,应该成为一个新时代的元问题。

那么,在人机时代,HR的优势究竟在哪里?

我们不防用职业生涯规划中常用的能力兴趣矩阵分析一下,如图2所示。

图2  能力兴趣矩阵

能力加上兴趣,定义的就是优势。如果用这个矩阵来分析HR各职能岗位的情况,最劣势的就是Q3,高能力但是低兴趣的区域,通常对应的是人力资源共享中心,因此这也是最早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区域;关键优势区域在Q2,高兴趣、高能力,通常对应的是专家中心。未来的专家中心,仍然可以持续利用大数据带来的数据和分析优势深度学习、不停地认知迭代,执行关键决策。

对于HR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应关注Q1发展机会。未来的发展机会来自哪里?一定是来自HR职能之外的不同能力的叠加,能够叠加的能力越多,被取代的机会就越小。

有许多和HR工作相关联的领域,比如法律、市场营销、数据分析等,如果HR有意识地往这些方面深掘,扩展一下技术、能力、知识,叠加起来就会成为新的优势,获得新的发展机会。

当然,我认为还有三种人才是AI无法替代的。

第一种是全能管家

他们主要是在初创型的企业和企业生命周期的初级阶段淬炼出来的。除了经验、人格、性格等非智能因素,人工智能完成全模块的工作将非常昂贵,仅从效费比的角度,也不可能用其取代全能管家。

第二种是资深专家

他们通常处于企业发展的成长期和高峰期,也会出现在COE专家中心,他们由于掌握行业前沿的专长和知识、技能,并有自己的独特优势领域,因此难以被AI取代。

第三种是企业家

也就是在业务部门有过丰富的实践经验,转型到HR管理岗位的人群,如阿里巴巴的政委体系,这些人才也是AI在一定时期内无法替代的人。

如果我们把这三种人才的共性提炼出来,就会发现,他们普遍具有三种核心竞争能力:丰富的实践能力、优秀的情感能力和深度学习思考的能力。

因此,如果一个HR想要在AI时代不被淘汰,并且有能力将AI变成工具而不是被迫成为对手,就需要在以上这些方面有意识地实践、提升,实现自身的进化。

科锐国际

作为领先的整体人才解决方案服务商,以及中国首家登陆A股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科锐国际目前在中国大陆、香港、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全球市场拥有79家分支机构,1,500余名专业招聘顾问,在超过18个行业及领域为客户提供中高端人才访寻、招聘流程外包、灵活用工、招聘培训等解决方案。在过去22年中,科锐已与2,000余家跨国集团、国内上市公司、快速成长性企业及非盈利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过去一年中,科锐国际成功为企业推荐的中高级管理及专业技术职位超过15,000名,全风险灵活用工人次超过60,000。2017年6月8日,科锐国际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股票简称:科锐国际;股票代码:300662)。欢迎访问www.careerintlinc.com


科锐国际2018年年会董事长高勇演讲 — 蝶变

近日,科锐国际2018年年会盛大举办,1500余名海内外科锐人共同回顾了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与飞跃,分享2018年的期望与喜悦。在年会中,科锐国际董事长高勇先生发表“蝶变”主题演讲,展望了科锐国际在“一体两翼”战略升级下的三个“三年规划”及实现路径,以下是演讲全文:

开局之年,梦想照进现实

每一年对每个人、每家公司都是不一样的经历,对科锐而言,刚刚过去的2017年意义犹为重大。 2017年是科锐成立的第21年,也是我们第三个十年的开局之年。多年前我曾经说过,要在科锐成立20年的时候,成为全球招聘与灵活用工细分领域当中的20强,很多人都说不可能,全球有10万多家同业公司。后来,我又说,科锐有可能成为中国第一家登陆A股的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又有很多人说不可能,中国有26000多家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怎么就会是科锐?事实证明,在我们成立的第三个十年的第一年,都实现了。

2017年科锐登陆A股上市,目前的市值实际上已经超越了很多我们以前经常提到的同业公司,我觉得应该给科锐点掌声,给大家点掌声!

“5 30”小目标,再上征途

前20年我们实现了一、两个小目标,如今我们又描绘了新的目标,就是“5 30”:希望科锐国际在成立30年的时候,成为全球招聘与灵活用工细分领域的前五名。

除去已经过去的一年,我们还有九年时间。国家长期战略都会描绘“两个一百年”, “两个十五年”,科锐也需要描绘,我们的这“三个三年”,应该怎么做?

思考,归零,再创业,四个一

再出发

尽管我们在2017年上市,我们的市值已经成为全球招聘和灵活用工细分市场上市公司中的前20,同时上市让政府、客户、同行及资本对中国未来的整体人力资源市场充满期待,但也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我们在未来10年,在实现5 30的路上还面临巨大挑战。所以我们一定要归零,要忘记客户给我们的荣誉、忘记竞争对手的赞许、忘记我们内心的自豪感,这是2017年我的思考,我们需要重新开始,再出发。

四个一

过去二十年,我们留下了“四个一”,总结起来就是“一群人”+“三个策略”。“一群人”就是我们这一群爱学习、有团队配合、有责任心、有高度执行能力、遵守职业道德、诚信守诺的伙伴,这是科锐积累起来的最大财富。“三个一”是“三个策略”:“一带一路”国际化,我们今天95%的生意都来源于中国大陆市场,只有5%来源于中国大陆之外的海外市场。我期待在未来十年,能有60%甚至70%的生意来源于海外市场,那时科锐国际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全球化公司;“一起同舞”,利用整合并购,把这个领域好的公司跟我们协同在一起,共同实现梦想。

还有一个“一”,就是我今天要重点来讲的“一体两翼”。

一体两翼,技术驱动,破茧成蝶

大家都知道,科锐以前的定位是成为“人力资源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现在只是加上一个形容词,我们要成为“以技术驱动的人力资源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这就是“一体两翼”赋予我们的新的理念,是我们对一直坚持的整体解决方案策略的新解读。

“一体两翼”就像一只蝴蝶,未来的三个三年,是我们蜕变的三个阶段。而我们今天正在第一步,2018-2020头三年要破茧,这是一只虫子能够成为美丽蝴蝶最为关键的一个阶段,之后再用三年时间去展翅、去占领市场,而到2026年的时候,我们要翩翩起舞。

为什么要做?

为什么科锐要成为技术驱动型的人力资源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第一,技术的变化:在未来十年,技术的变化速度会远远超过各类技能和组织变化的速度;技术毁灭的岗位会远远超过社会创造的新岗位;人力资源行业的变化速度,会远远超过过去五十年甚至七十年我们这个行业发生的变化。其中,技术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第二,我们要服务更多的B端客户和C端人才:纵观全球市场,中国未来几年势必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一人力资源服务市场。中国目前有7个亿的就业人口,专业的管理和技术人才超过1.75亿,每年新产生的工作岗位和原有岗位的流动性空缺加起来超过1个亿。但科锐至今只服务几千家大中型企业,每年成功交付的固定及灵活用工职位才10万个,我们管理的活跃人才只有400万量级。我们希望未来能够借助技术服务更多的B端客户和C端人才。

最后,我们要建立自己独特的商业模式:人力资源服务业在我国也仅有30多年的历史,大家都知道,计划经济下没有人才市场化的流动,科锐创业的时候劳动法才刚刚实施,同时专业的人力资源服务是建立在客户对人力资本高度重视的基础上的。所以我们在过去20年一直在摸索,在教育,在学习国外成熟市场的最佳实践。但目前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无论是经济活力、技术创新在多个领域均实现全球领先,并已经诞生了华为,联想,BAT等大批全球领军企业。科锐作为总部在中国,正走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人力资源服务公司,未来十年我们要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商业模式,在全球市场实现持续性的领先,而技术可以赋予我们新动能。

“一体两翼”、“三合”的场景与内涵

“一体两翼”的战略,具体是通过“三合”的形式和场景来体现的:

第一,广泛聚合:我们要通过技术手段去更快地聚合更多的C端人才,更多的B端客户,以及客户背后的岗位。今年是我们破茧的第一年,我们提出了“百千万目标”,希望到今年年底我们能够触及的活跃客户数达到100万量级,管理的活跃人才数达到1000万量级。

第二,深度撮合:以前的技术更多是支持信息匹配,现在不一样了,AI帮助洞察,区块链帮助重构信任,这些场景已经远远大于以前简单的信息交换。我们需要用新的技术来改善运营流程,提高效率。过去在传统模式下,我们的顾问一年可能做十几个成功职位,好的访寻员一年可能管理几百个人选,为什么不能每年做几十个甚至上百个职位,管理三千个甚至五千个人选?未来在技术支持下,人选和职位之间的深度撮合效率将大大提升,上述场景一定会实现。

第三,多维整合:未来,不仅仅在人力资源的产业链,我们还将围绕客户背后的岗位、人选的职业诉求,综合我们的云计算,大数据的技术去创造更多元的工作和生活的场景,做多维整合,并创造更多层级的交易价值,这就是科锐在2026年翩翩起舞的样子。

其中,“一体两翼”中“三合”的关系是逐步渐进、相互链接的。我们的猎头、RPO和灵活用工服务在过去20年的成功就是凭借彼此的协同和反哺效应,今天我们的技术、平台和我们强大的服务和解决方案也是如此!例如,我们的SaaS简历管理系统——睿聘通过一流的捕获和解析、全文搜索和排重、一键入库等技术和我们的离岸外包服务及流量分发平台——可汗和垂直移动招聘平台——医脉同道充分链接,为我们的客户提供更专业、更高效、更节约成本的招聘体验。同时,结合我们对服务,解决方案和技术的深入理解,我们打造了线上线下结合的新模式——才客和即派。尽管在很多人眼里这有点像左右手互博,但今天我们已经在这两个新模式上充分感受到了技术在获客和运营上带给我们的效率提升。

为什么能做?

大家会问,科锐有技术的经验吗?这只虫子有没有长成美丽翅膀的基因?我告诉大家,有!美丽翅膀的基因早已经深深植入这只虫子身体里!

第一,技术基因。科锐于1996年成立,1997年就做了PC端人才网,当时团队一半的员工是产品经理、市场销售和技术人员,我们当时创造了“水泥加鼠标”的线上模式,并一度成为全国招聘网站的前三,随之各种荣誉扑面而来,各种浮躁由然而生。后来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我们毅然决然地关掉了它,一夜之间,几十名产品、技术员工拥抱着痛哭着离开了科锐。我承认那是一次轰轰烈烈的失败,但是我们又留下了很多东西,当一扇窗关起来的时候,另一扇窗自然就打开了。我跟团队讲,10年不碰互联网,专注深挖服务的价值,从找人到顾问撮合、到现场的客户的招聘流程、渠道和系统管理形成一个精美的闭环,到那个时候我们再用技术来做重新梳理,重新赋能。所以,科锐有技术的DNA,只不过我们要甘心做十年的虫子,打好基础。今天,我们坚信凭借在服务上积累的能力及新的技术赋予的新思考,可行性已经水到渠成。

第二,独特优势。刚才我提到,科锐的优势是全流程招聘管理,从选人、面试、到岗全程覆盖,形成了完整招聘闭环,而AI等技术在完整流程中才能发挥最大能效。因为招聘的成功不仅是信息发布,还要有人才的文化背景、人岗匹配和薪水权重等综合信息,甚至一个人的家庭状况、人脉关系等更为复杂的因素都会影响到招聘结果,而这些信息负责全程招聘的顾问最清楚。我们目前积累了1500多位关联整个闭环的顾问专家,我们要把这些专家的经验、知识通过深度的行业词库和系统化的岗位及人才标签使我们的机器学习变得越来越高效,这样才能充分利用AI技术与顾问干预赋能,最大化、最高效保证招聘结果的实现。

第三,创新驱动。创新不是灵光一现,是不断满足客户的需求。在整个中国市场上,离客户最近的招聘公司是谁?就是科锐,我们的RPO和灵活用工业务,每年有几百名招聘顾问分布在客户现场,每天跟企业的用人经理、HRBP、OD部门去了解组织的发展、背后人才的变化,这是第一手的创新动能。

我们有技术基因、有独特优势、有完整闭环的模式、离创新源最近,所以我相信科锐能做成!

怎么做?

落实到怎么做,我觉得很简单,有几点期许。

首先,我们有很多的管理层,我们的客户管理团队,我们的Onsite同事,你们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你们每一天都在客户身边,要去深入了解客户的需求,我们背后将近有100名工程师是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前端有了明确需求,后端技术就可以付诸于实践。

其次,我们这么多优秀的顾问和强大的COC/CDC后台同事,你们每天在岗位和人选之间互动,你们就是最好的UI和UE,你们每天围绕着候选人为他们分析和建议职业发展,你们就是最优秀的人选体验官,你们需要不断了解和反馈你们对于提升人选体验和人岗匹配的效率的意见。

另外,每个人都是首席数据官,要力保在你的范围之内,不管是人选、客户,要把每一份数据都通过技术管理好,把它变得更准确,更活跃、更多维,我相信每个人都能做到。大家都知道,现在人力资源这个赛道已经相当拥挤,获取C端流量的成本越来越贵,但效率却没有越来越高。我们坚信科锐的C端流量就在我们流程里,我们需要开发新的技术不断打通我们内部的数据孤岛,高频的与客户和人选建立联系,同时深入践行我们人选推荐人选,人选即客户的理念。

以上就是今天老高谈的“一体两翼”,我相信这背后最关键的是一种思维的改变、一种观念的改变、一种角色的改变。“一体两翼”配合我们其他的“三个一”,“一带一路”国际化、“一同起舞”并购和整合、以及我们这“一群人”,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化为蝶,入百花”。谢谢!


科锐国际

作为领先的整体人才解决方案服务商,以及中国首家登陆A股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科锐国际目前在中国大陆、香港、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全球市场拥有79家分支机构,1,500余名专业招聘顾问,在超过18个行业及领域为客户提供中高端人才访寻、招聘流程外包、灵活用工、招聘培训等解决方案。在过去22年中,科锐已与2,000余家跨国集团、国内上市公司、快速成长性企业及非盈利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过去一年中,科锐国际成功为企业推荐的中高级管理及专业技术职位超过15,000名,全风险灵活用工人次超过60,000。2017年6月8日,科锐国际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股票简称:科锐国际;股票代码:300662)。欢迎访问www.careerintlin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