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酬体系怎么做,才能让大多数人满意?

小钱是一家传统服装企业的HR,最近他可是遇到了不少烦心事儿——因为行业不景气,老板想通过系统性地调整薪酬体系来控制成本,大伙儿虽然明面上不说,可背地里还是议论纷纷,整个公司人心浮动。

该怎么办才好呢?

老板要控制人力成本,只好低薪招人

 

小钱,你最近招进来的都是些什么人啊?一点儿实际经验也没有,你让我怎么带他们?这样根本不可能完成本月指标啊!

这是来自车间主任的抱怨。

其实小钱也很无奈,老板再三强调要控制人力成本。人才市场上熟练工的行情6K起步,可小钱瞧了瞧手中可怜的4K预算,只好无奈地将招聘标准一降再降。即便如此,前来面试的人还是少得可怜……

建议:人力成本终将转化为资本

员工是成本还是资本?这其实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从会计实务的角度看,给员工支付的工资金额会被分别计入生产成本、销售成本、管理成本,这个时候员工确实是成本。财务会一直在老板耳边叨叨——这个月发了多少工资,下个月要发多少工资,这些工资占了生产成本多少百分比,销售成本的多少百分比,管理成本多少百分比,这个月工资超预算了,帐上的钱要是发了工资货款就付不了了……

以大部分企业会对工资预算控制得非常严格,老板们也会对这个“成本”重点关照。

当行业不景气的时候,企业盈利的最直接手段便是降低成本,于是有些企业便会开始录用薪资要求较低的员工,并在一定程度上容忍这类员工较低的工作技能和专业素养。

但是在降低了这部分成本的同时,企业事实上付出了许多看不见的隐性成本——比如时间成本和管理成本。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公司为了省钱招来一批生手,然后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将其培养成半熟手。但是半熟手的生产质量很不稳定,为了控制这些半熟手的产品质量,公司又委派了一个熟手做主管。先不说三个月时间支付的培训成本,单说这三个月没出活也是有时间成本的,还没算多了个主管的管理成本。

是降低人力成本,付出更多的其他成本将新员工转化为公司的资本?还是直接提升人力成本,快速转化为公司资本?这是一道值得每一个老板和HR深思的选择题。

新老员工待遇难以平衡,内部矛盾层出不穷

 

唉,我都跟了老板那么多年了,到现在一个月也就10K。品控部那个新来的主管小周,试用期就拿15K,也没见他比我强多少,凭什么!

这是来自某老员工的酒后抱怨。

小钱将员工是成本还是资本的理论跟老板说了一番,老板表示虽然不是很明白你在说什么,但是感觉很有道理的样子,于是高薪招了几个主管。也不知谁把他们的薪资水平泄露了出去,这下老员工们可都炸了锅。

建议:多角度内部挖潜,转化压力

由于劳动力市场发生的变化,企业会不断面临新进员工的工资水平高于老员工的情况,特别是在一些关键技术岗位、业务岗位和高级管理岗位上,这个问题尤为突出。这几乎是每个企业都会碰到的难题,这一状况在短期内无法逆转,因为这是市场决定的。

说白了,就是你不花那么多钱,你请不到这些人才。

面对这样的问题,企业最常规的做法是从内部挖潜,充分提升员工的价值,通常HR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调整:

从招聘设计入手:采用有效的结构化面试方案,保证被录用的员工除了符合岗位要求外,具备可开发的潜力及素质。

从工作设计入手:让工作内容变得更丰富,更具挑战性,让员工在工作中自我增值。

从教育培训入手:制定奖励政策鼓励员工在业余时间学习,或组织员工参加专业技能培训。

从员工的职业发展入手:保证员工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相结合,降低人才流动所带来的隐性成本,为员工提供广阔的发展前景。

人人都不满意的绩效考核方案

你听说了吗?HR说下个季度开始要搞什么全员绩效考核,每个人要在原来的工资里划出30%作为绩效工资。绩效考核不达标就要扣钱。我一个月就4K,要是一下扣掉1.2K,这日子可怎么过呀?

不是说绩效是有奖有罚吗?

说是这么说,可谁知道呢?

这是来自生产车间两位员工之间的悄悄话。

好不容易搞定了招聘和新老员工的问题,没想到跟老板共同酝酿了几个月的绩效考核办法一出炉,就几乎遭遇了全员排斥。这又该怎么办呢?

建议:正确引导员工,强调正向激励

如今,许多传统企业都引入了绩效考核机制,然而有些企业只在绩效考核制度中设置了严厉的扣分项,清楚地写着达不到目标要扣多少,违反了哪一项又要扣多少,却很少甚至几乎没有奖励项。

这样一来,普通员工对于绩效的理解就变成了——这是老板变相扣钱的新办法,于是自然而然地排斥绩效考核。

此外,员工排斥绩效考核的原因还包括:考核标准过于主观;考核程序不规范;绩效标准不明确;害怕暴露自己的弱点或不足;对绩效管理缺乏正确的认识等。

对此,HR必须正确引导并纠正员工对绩效管理的不正确认识,并在制定绩效考核政策时倡导正向激励,从根本上消除员工的疑虑。

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点做起:

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

绩效管理体系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不但要让员工能够接受,还要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其自发地去完成工作,积极提升工作效率及个人能力,确保公司目标能够顺利实现。

彻底落实PDCA绩效管理循环

把绩效计划与目标、绩效实施与辅导、绩效考核与反馈、绩效改进与提升等环节落实到位,让员工参与到每个环节的过程中,让员工不但明白要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及工作要求和标准,还要明白绩效评价的标准和奖励的标准。

建立正向的绩效激励体系

在考核结果与绩效激励方面,公司可以单独拿出一定数额的奖金作为奖励,而不是从员工基本工资中扣除。要让员工产生“绩效好可以额外拿到一定数额的奖金”这样的想法,而不是“没完成绩效要扣工资”,以此体现出正向激励。当然这个奖励基数还可以由公司和员工各出一部分组成,最好不要全部在员工工资里扣除。

调个薪怎么把人给调走了?

你知道吗?老袁被挖走啦,新东家给的价码是咱们的两倍还多。听说老袁走之前还把小钱骂了一通,说他不懂生产,不懂技术,不懂管理。天天就知道瞎整。

唉!小钱这也是给老板背锅啊!那个调薪政策最后还不得是老板签完字才能公开的。据说老板是为了照顾其他员工,只给老袁加了20%。

这是来自车间外公共吸烟处两位老员工的感慨。

调薪是员工最关注的事情,当然了,企业也很关注——不调吧,直接就会面临人手不足,还可能跑掉几个关键人才;调多了吧,财务上要承受很大的压力;调少了吧,员工必然有怨气,又要喊着“给多少钱,干多少活”了。

要是企业规模小还好办,老板亲自出马,一个个谈,你加多少,他加多少,皆大欢喜。企业规模大了还真不好办,每次调薪就跟打仗一样,稍有不慎,满盘皆输。

建议:灵活运用二八原则

其实,调薪的原则总结下来只有两个数字:20和 80。

我们都知道的二八原则,放在职场上便是20%的员工创造80%的企业价值。我们要确认企业是为这20%的员工而调薪的,剩下的80%员工并不是调薪的重点对象,平均主义在调薪这件事情上一点意义都没有。

20%中的20%:这些人是职场金字塔顶端的人才,他们将会受到外部市场价格持续上涨的诱惑,因此他们是调薪的首选对象。

20%中的80%:这部分人面临的基本是结构性调薪问题,换句话说,他们普遍遇到了职业瓶颈,如果不能晋升,即便调薪幅度也是很有限的。

80%中的80%:需要为这部分员工设置一个覆盖生活成本的调薪幅度,比如CPI增长率、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行业增长率等影响劳动力市场价格的因素,选择最符合市场的某个比率作为调薪幅度。

80%中的20%:这类员工唯一参与调薪的可能性就是——降薪,或许离开公司对他们而言是更好的选择。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HR加速器,著作权归原创所有)


科锐国际

作为领先的整体人才解决方案服务商,以及中国首家登陆A股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科锐国际目前在中国大陆、香港、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全球市场拥有79家分支机构,1,500余名专业招聘顾问,在超过18个行业及领域为客户提供中高端人才访寻、招聘流程外包、灵活用工、招聘培训等解决方案。在过去22年中,科锐已与2,000余家跨国集团、国内上市公司、快速成长性企业及非盈利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过去一年中,科锐国际成功为企业推荐的中高级管理及专业技术职位超过15,000名,全风险灵活用工人次超过60,000。2017年6月8日,科锐国际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股票简称:科锐国际;股票代码:300662)。欢迎访问www.careerintlinc.com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