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HR三支柱总是立不起来?终于找到答案了

来源:HRSalonCN

实际上,IBM是全球最早实施三支柱的模型:人力资源共享中心、人力资源业务伙伴和人力资源专业团队。

在华为、腾讯,包括中国很多企业现在都在推三支柱模型,但客观来讲,其中有失败的,也有成功的。因为,当传统企业真正迈向三支柱模型时,其实面临很多的障碍。

一个企业构建三支柱模型,需要很多的基础条件。

1、其中一个基础条件,就是企业基本上是要构建基于客户化、流程化的组织

其实,很多企业现在根本没有真正打造流程化的体系,企业的业务流程没有进行系统的整合和梳理,更谈不上是基于客户的流程化体系建设。

IBM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演变:

真正要构建三支柱模型,首先人力资源要真正上升到战略和业务层面,而不再是一个事务性的工具。

2、三支柱模型面临着人才的挑战

比如说海尔,为什么说推行三支柱模型后来又退回去?

因为建三支柱首先要成立COE(专家中心)。而要想能够做到像华为、腾讯这种企业的人力资源专业管理人员,真正做到那么专业的,没有那么多专家。人才短缺,是不可行的。要推行三支柱模型你就必须确立专家权威。

专家主要是根据公司的战略来制定人力资源政策、制度体系,如果企业还是官本位,专家所做的东西其实是找不到价值点所在的。

这也是现在很多企业很困惑的地方。成立了专家中心,这些人既不懂战略又不懂业务,纯粹就是一个在人力资源领域能写文章的人,却并没有办法根据企业的战略和业务,去研究开发支撑企业战略的人力资源产品、服务。

3、共享服务的标准化与HRBP的个性化

共享服务的前提是什么呢?

就是人力资源平台的信息化、公开化、模块化、标准化水平,以及大数据的人力资源标准化产品的提供,这一点,中国的很多企业基本上很难真正实现。

什么叫共享?必须由总部平台中心通过模块化、集约化、标准化管理来给你提供信息。像谷歌为什么可以成立共享中心?就是基于大数据的管理。

基于大数据能够开发出模块化、标准化的产品,通过HRBP能够实现个性化的服务。

所谓的三支柱:

一个是专家主要侧重于战略层面;

共享服务主要侧重于模块化、标准化、知识、管理以及公共产品的服务提供;

到了HRBP层面来讲,主要是提供个性化的解决的解决方案。

为何三支柱总是立不起来?

1、HR的基本功需要提高

在人力资源的三支柱中,有人(HRBP)负责客户管理、有人(COE)负责专业技术、有人(SSC)负责服务交付,这三项都需要专业的技能和方法,这就需要HR打好一定的基本功。

2、疲于应付事务性工作

在企业里完成事务性工作,这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如果HR有80%的时间都在应付例行的事务性工作,那么对于企业而言,HR的定位和角色就是丫鬟,而不是三支柱所提出来的“战略伙伴”、“变革推动者”的角色,这样又何谈三支柱?

3、永远都学不会的华为

几乎每一天都有人都在分析和学习华为,但是往往效果都是让人失望的,因为大家只会“霸王硬上弓”,也就是照搬照抄。

实际上华为人力资源的成功是由很多因素组成,而不是三支柱一个模型的成功而成功的,所以教条学习的三支柱,是永远立不起来的。

以上三大原因,把原来理想的三支柱模型的效果打的七零八落,甚至根本无法实现。尽管很多企业在表面上架构有了很大变动,职能名称也相应做了变化,领导又三令五声说要把人力资源三支柱做起来。

但是还是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这也就是三支柱失败的最明显的表现了。

怎么把三支柱真正的立起来?

1、捋清楚要做的事情

所有企业都一样,要做某一项改变的时候,先要正视自身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特别在做三支柱模型的时候,一定要求转变企业上下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要把“业务部门负责人就是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的理念灌输到每一位管理者。

另外还需要把“每个HR都是HRBP”的理念贯彻到HR团队的思想和工作行为之中,保证人力资源工作均是战略和业务服务导向。

这两个理念都很重要。

其次,要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模块进行系统梳理,规范各模块的工作;

最后,通过理念的转变和体系完善,发掘、培养出一批具备潜力的HR专家和HRBP人才。

2、不要纠结职位,要关注职能

了解华为的小伙伴们都知道,华为已经是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的标杆企业,但是华为的HR三个支柱之间的职责边界依然是有些模糊的。

为什么?

因为三支柱的职能在实际过程中是有交叉的,甚至需要互换的。

所以不要纠结于每个职位的名称,而是三支柱不同的职能之间该如何切换。

3、HR的负责人,就是最大的HRBP

在三支柱模型中,每家企业的HR负责人必须身先士卒,只有这样三支柱才能推动起来。

实际上,不管在华为、还是阿里巴巴或者是腾讯,对HRBP的定位都非常高(特别是阿里,HRBP高到员工都怨声连天)。

而三支柱的团队形成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对于企业而言,对三支柱持之以恒的支持就是要让每一位HR和每一位部门管理者,都成为三支柱模型中的关键人物。

4、要基于业务导向的流程和组织设计

很多企业做三支柱前,都是从人力资源招聘、培训、薪酬等模块向职能型组织进行转换。

这个不是简单的歌手的风格转换,而是打乱全部的结构之后重组。

原本在六大模块的工作中,各模块相对独立、接口清晰,大部分工作在模块内部就可以完成。而三支柱模型是打碎了模块化思维,所以必须重新梳理,对于原来工作流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落实到基于三支柱模型的新组织架构上。

三支柱,要求HR要具备什么能力?

1、COE:人力资源领域专家

这个要求HR能力相对较高:

要洞悉企业面临的外部竞争与内部问题;

能解读公司战略,提取关键信息;

能关注并迅速学习掌握该领域的理论框架、能有概念思维的能力迅速抓住问题所在;

具有创新思维能结合企业实际提出更有创意的落地方法。

通俗的来说是需要信息获取、学习能力、概念思维、创新思维的素质。

2、HRBP:人力资源业务伙伴

这个要求HR的能力相对多元,能够落实公司人力资源政策、交付最有效的人力资源服务,他们也对业务部门的员工提供标准化的人力资源服务,比如政策宣导和业务咨询。

HRBP需要信息获取、关系建立、战略思维、影响能力、执行能力等素质。

3、SSC:共享服务中心

这个要求HR的能力相对简单,但是执行起来也并不容易,主要是对公司各个业务板块熟悉后,因地制宜的提供优质的服务;并且了解公司各项政策后,不仅能够让员工满意,也能为节省企业成本。

SSC主要要求HR有工作关注、执行能力、客户服务意识、成本意识等素质。

总的来说,要实现三支柱肯定不能一步到位,弄不好就会南辕北辙。所以企业要:选对时机、明确目的、做好准备、逐步推进。这样三支柱转型才会获得成功。

腾讯的HR三支柱

是如何分工落地的?

不得不说腾讯的三支柱模型的思路是最清楚的,定位非常清楚。

同时,近年来腾讯已把三支柱中SSC(共享服务平台)升级为SDC(共享交付平台)。

1、腾讯SDC的建立背景

腾讯近几年的发展可用“超速”来形容,在这样快速的组织与人员规模扩张下,腾讯HR开始思考:“一个怎样的HR体系能够支持腾讯的发展,做到既符合大公司特点,又能够灵活应对不同事业群(BusinessGroup,以下简称:BG)需求;不仅快速响应业务,还能快速制定方案,深入挖掘出HR的附加价值?”由此,腾讯HR的变革拉开帷幕。

腾讯的HR运作模式建立在“更加关注业务需求”的基础之上,从业务需求出发,衡量HR的价值定位。

(1)打造和强化COE,确保HR与公司战略发展紧密关联,前瞻与研发的角度确保HR站在战略前沿,通过各种人力资源工具和方法论的实施给予政策支撑。

(2)让HR深入BG,建立熟悉业务、懂业务的HRBP团队。HRBP团队成员每天参与BG 的业务会议,了解不同BG业务的个性化的特征,对业务需求进行诊断,给出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与项目管控。

(3)建立中间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团队共享、能力共享、信息共享”。通过高效的EHR 信息系统,为各部门提供一站式HR 解决方案,提高HR团队的工作效率。

腾讯HR架构模式按照上述思路设计,在保持COE和BP 职能角色的同时,于2010年设立人力资源平台部,即SDC(SharedDeliverCenter,以下简称:SDC)。

2、腾讯SDC的定位

腾讯SDC通过对集团各区域共性HR解决方案的集成、E-HR信息化的集成、人事运营服务的集成,实现对业务端HR共性需求的标准交付、员工端HR基础事务的及时受理、HR内部COE及BP端HR 运营工作的有效剥离与整合支撑。

3、腾讯SDC的现状

腾讯SDC现有员工约为120人,除了薪酬部分(腾讯的薪酬部分具有特殊性,其内部建立了完整独立的薪酬部门)外,日常HR运营支持部分的职责模块已基本涵盖。

腾讯的人力资源平台部(SDC)从无到有,旨在让腾讯的管理艺术完整传承,

一是把共性的HR事物传承下来,让总部的各类HR管理举措在不同区域无缝承接;

一是让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各个事业群的管理经验,在公司层面、其他事业群借鉴运用。

为此,人力资源平台部建立了三个具有HR平台特性的服务和咨询机构:

按区域集成的共性HR解决方案服务和咨询机构、

HR信息化建设服务和实施机构、

基础人事运营服务和咨询机构。

(1)按区域集成的共性HR解决方案服务和咨询机构

SDC区域HR共性解决方案服务团队的职责,很清晰的被界定为从HR角度,为各BG的发展提供高效、周到、细致的业务支持和服务管控,提供更让公司和BG信任的HR 共享资源管理平台。具体表现为:

a. 负责区域的人才招聘、人才培训、综合HR 事务服务平台的建设和运营,确保公司各项HR 战略、政策、措施在区域的传承和落地有充分的资源平台支持;

b. 满足区域业务长期发展和持续成功对HR专业服务支撑的需求;

c. 满足区域员工对组织氛围、各种HR 服务的需求。

(2)HR信息化建设服务和实施机构

HR全面信息化建设即为人力资源体系经络的构建,既需以人为本,并且将增值的流程保留,也需将人力资源体系的信息化脉络搭建。其机构的职责具体表现为:

a. 输出与HR 信息系统建设机制和流程,并推动优化和落地执行,确保企业内部HR 系统的有序性、高效性、安全性;

b. 深入挖掘和快速响应HR业务部门和HR 系统用户的需求,通过专业化需求分c. 承担HR系统的运维工作,跟踪HR 系统的运行健康度,通过各类数据的分析,找寻HR系统待改进提升的“优化点”,转化为新的需求规划,推动HR 系统循环改进。

(3)基础人事运营服务和咨询机构

基础人事运营服务和咨询机构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服务满意度为目标,以共享、标准、高效为特点,处理各种HR 重复性、操作性事务的集成化服务平台。基础人事运营服务和咨询机构分为“经济”基础、运营管理、服务质检体系三个层面:

a. “经济”基础:即底层的运维有效性管理,包括成本–价值理念、资源规划与投放、关键指标体系;

b. 运营管理:包括运营平台建设和信息系统建设两个部分,涵盖交付管理(业务接入、业务标准化、交付控制)、数据管理(服务数量、人力布局)、作业平台系统建设、呼叫系统建设、知识库系统建设等多方面的内容;

c. 服务质检体系:关注多维客户,确保各种能力的循环改进。

关于腾讯人力资源部的转型以及SDC的三大服务机构的整合串联,腾讯举了这样的一个例子:

“例如在一个招聘活动过程中,HRBP的关注点在于需求是否合理,人员是否合适;COE的关注点在于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工具更好的识别需要的人才。而如何高效的纳入人才,快速的满足需求就需要人力资源平台部统一处理与实现。

例如前期的cold-call活动由基础人事运营服务和咨询机构承担;在与HRBP实时沟通,明确需求特征,并进行候选人筛选时,区域集成的共性HR解决方案服务和咨询机构承担;在整个招聘过程中,如何让流程更顺畅高效,需要HR信息化建设服务和实施机构负责。”

 

4、腾讯SDC的特色

(1)关于职责覆盖

腾讯SDC 实行职责与流程逐一覆盖的原则。虽然平台的建立需求是自上而下的,但是整个建立的过程则是以阶段性的成果为导向逐步实现的。

例如2010年HR运营共享平台的职责模块搭建初期,由于当时业务部门用人的严重缺口,但招聘经理真正将精力运用在招聘增值活动上的比例不足60%。因此,腾讯以招聘为切入点,试着将剩余的40% 精力通过运营服务的建设进行有效释放,最终帮助企业高效解决问题。

腾讯在建立任何与人力资源有关的体系或架构时,都是以解决当前问题为切入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长效的运营机制。腾讯一直秉承着在不影响业务发展的情况下,验证平台价值并逐步覆盖职责的理念。但是,通过解决问题体现价值只达到了第一个目标,怎样将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保留下来,并且体系化、可持续化下去,才是建立平台的真正目标。

b. 关于用户体验

腾讯SDC 中的很多业务可以通过微信实现并且产生互动。例如员工需要公司开具收入证明,腾讯微信会针对所有内部员工开启一个叫作“HR 助手”客户端。用户在HR 助手页面上只需用手指简单进行几项操作,这样的需求就能直接被后台受理。

后台的受理过程会对员工的身份进行验证和鉴别,并将该员工的个人内容放入模板输入任命后进行打印盖章,随后递交到该员工最近的HR服务窗口并通过微信通知员工前来领取。

作为一家互联网行业的领军企业,腾讯将用户的的体验与感受放在首位,并试图把HR的工作通过公司的产品思维进行结合与实现。

c. 关于员工激励

腾讯SDC属于多地域管理。

跨地域管理的优势在于可以将平台打通,资源整合。例如在北京的HR 会非常清楚上海的运营业务状况,上海HR 团队的成功经验,可以通过这样的信息流通在北京进行成功复制。各地HR 团队的全局性和整合性是平台员工最大的价值,在实现价值的同时,平台员工充斥着自豪感和对未来的期许,这是对员工非常独特的激励方式。


科锐国际

作为领先的整体人才解决方案服务商,以及中国首家登陆A股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科锐国际目前在中国大陆、香港、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全球市场拥有79家分支机构,1,500余名专业招聘顾问,在超过18个行业及领域为客户提供中高端人才访寻、招聘流程外包、灵活用工、招聘培训等解决方案。在过去22年中,科锐已与2,000余家跨国集团、国内上市公司、快速成长性企业及非盈利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过去一年中,科锐国际成功为企业推荐的中高级管理及专业技术职位超过15,000名,全风险灵活用工人次超过60,000。2017年6月8日,科锐国际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股票简称:科锐国际;股票代码:300662)。欢迎访问www.careerintlinc.com

福建首个天猫共享服务中心成立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4月4日厦门消息     4月3日上午,福建首个天猫工业电商共享服务中心在厦门翔安中国梦谷文化创意园区成立,开启了台湾商品上天猫的重要窗口。

“闽货全球行.天猫厦门工业电商共享服务中心将利用翔安区‘大嶝小镇’对台贸易经验与优势,携手台湾各协会、阿里巴巴集团,建立翔安台湾商品天猫平台孵化基地。”梦谷(厦门)文创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清澈表示,“基地将引导台湾商户在当地开设分公司,使翔安成为台湾商品上天猫的重要窗口。”

据介绍,中心将与台湾民间贸易组织,阿里巴巴集团共同促进两岸经贸往来,构建新形态贸易方式,投资开设“天猫台湾优选免税零税店”,并进行全国复制,打造线上依托天猫销售,线下依托天猫优选店铺体验的台湾商品大陆销售新桥梁。同时,整合阿里整个生态链同步落地到服务站,统一厦门市品牌在阿里各平台销售扶持及对接途径,一对一培训厦门本土企业运营,推动“互联网+”在厦门市中小企业及产业集群的深入应用,提升销量并集成税收。

据悉,该中心落户厦门市翔安区后,业务范围还将涵盖厦门、漳州、泉州、龙岩四市的所有县市区;同时今年计划在漳泉龙三地市设立天猫工业电商共享服务分中心,助力当地品牌企业加速互联网化,快速推动当地企业转型升级,实现地方税收最大化和集中化。

另外,支付宝小微金融中心,阿里云创新中心,中国质造心选频道,速卖通服务中心,菜鸟物流等,将共同构建一个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第三方综合性阿里巴巴通道,为企业提供包括人才服务、金融服务、网络物流、配需服务在内的多项综合服务,大力提高产业聚集效益,构建完善的产业带新零售生态圈。推动阿里巴巴集团和冠福控股另一新项目“福建阿里创新中心”在翔安的落地。

天猫商城运营事业部负责人弘逸表示,中心运营后,相关成本将集中转变为营业收入,可向当地缴纳营业税和所得税,以实现地方税收的最大化和集中化。同时阿里提出年扶持1000家企业上天猫品牌旗舰店,打造每年5家线上销售超10亿元本土品牌旗舰店,30家过亿年销售规模本土品牌旗舰店,100家千万级别年规模本土品牌旗舰店,整体销售预计100元亿,预计项目年纳税额可达5亿元以上,这无形中将为社会提供大批量的就业机会。

成立大会上,厦门市翔安区区人民政府、浙江天猫技术有限公司、翔安中国梦谷文创基地(上海五天实业有限公司)共同签署了三方合作协议,同时还举行厦门天猫服务中心、淘宝大学(厦门)培训基地的授牌仪式,并举行食品类目招商会。据了解,该中心由厦门翔安区人民政府、浙江天猫技术有限公司、 淘宝大学共同主办。


科锐国际

作为领先的整体人才解决方案服务商,以及中国首家登陆A股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科锐国际目前在中国大陆、香港、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全球市场拥有79家分支机构,1,500余名专业招聘顾问,在超过18个行业及领域为客户提供中高端人才访寻、招聘流程外包、灵活用工、招聘培训等解决方案。在过去22年中,科锐已与2,000余家跨国集团、国内上市公司、快速成长性企业及非盈利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过去一年中,科锐国际成功为企业推荐的中高级管理及专业技术职位超过15,000名,全风险灵活用工人次超过60,000。2017年6月8日,科锐国际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股票简称:科锐国际;股票代码:300662)。欢迎访问www.careerintlinc.com

HR 三支柱很好用?生搬硬套当心水土不服!

近年来,一批优秀的中国企业纷纷引入了源自西方的 HR 三支柱,将传统 HR 部门分为 COE(专家中心)、SSC(共享服务中心)和 HRBP (人力资源业务伙伴)。

你知道 HR 三支柱是怎么来的吗?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计算机的真正普及,企业的工资单首次实现信息化、自动化,信息技术开始重新定义管理工作。美国的福特公司在欧洲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共享服务中心,主要作用是借助信息化加强公司对财务的管控,提高运营效率,降低企业成本。

 

同一时期,通用电气(GE)在北美建立并实施了当时叫做财务服务操作中心(FSO)的共享服务中心。

 

对于作为 HR 三支柱之一的共享服务中心,福特和 GE 对其的实践和探索被认为是广泛意义上 HR 三支柱模式的起源。

 

到了80年代后期,美国的杜邦和 DEC 公司建立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GE 在此阶段进一步建立了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成为共享服务中心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最早探索者。

 

在实践方面,共享服务中心是企业 HR 三支柱的最早探索,但在理论方面,人力资源业务伙伴是最先被提出来的。1987年,管理大师戴维·尤里奇在一篇工作论文中,通过对8000多位人力资源专业人士胜任素质的调研分析,指出人力资源专业人士要成为业务伙伴。

 

1997年,戴维·尤里奇出版了《人力资源转型:为组织创造价值和达成成果》一书,在这部里程碑式的著作中,HR 三支柱的理论框架雏形清晰可见。

 

在此基础上,IBM 通过多年的摸索,终于从组织层面实现了对 HR 部门的重构,并于2007年提出了 HR 三支柱模式。此后,HR 三支柱的概念也得到了尤里奇的认可和众多公司的应用。

2000年初,大量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为了加强各业务部门之间的联系,发挥协同效应,许多企业都在中国市场建立了自己的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2005年,ABB 提出“One Simple ABB”战略,并与次年在中国建立共享服务中心。同年,泰科电子也在中国建立了共享服务中心。2007年,飞利浦中国成立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

 

许多中国企业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逐渐了解到了 HR 三支柱。

 

然而 HR 三支柱模式毕竟诞生于讲理性、重事实、轻关系的西方世界,在融入重情感的中国文化背景时,许多中国企业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对此,一大批中国标杆企业在对 HR 三支柱进行落地时充分考虑到了中国特有的人情面子、关系信任、传统文化等因素,下面我们就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家企业,来看看他们的成功经验吧!

阿里巴巴:无所不能的政委

 

1999年2月,马云在一间只有几张破凳子的房间里过这么一段话:“尽管今天我们什么也没有,但我们要先做一个约定——我们这群人只能做连长和排长,以后我们的军长、团长,要从外面请更厉害的人,带领我们往前走。”

这段话直到现在依然引导着阿里巴巴的用人文化。

 

2004年“非典”以后,阿里巴巴的 B2B 业务高速成长,人才低价高用,机会多,工作多,但人手不够,一线团队培养缺乏有效支持。

 

那段时间马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企业层级增多、跨区域发展成为趋势的情况下,保证一线员工的价值观传承,同时在业务和人力资源培养方面提供更快捷的支持。

 

恰好在那两年,《历史的天空》和《亮剑》两部军事题材连续剧热播,其中的张普景政委和赵刚政委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人民军队快速成长的过程中,总有那些既能打枪又懂政策的政委充当着幕后英雄的角色。这让马云不禁有了这样的想法:如果在阿里巴巴内部也设置政委这样的职位,是否能够有效支持团队呢?

 

此时此刻,阿里巴巴主管人力的副总裁邓康明也在酝酿同样的事情——向 B2B 部门的一线销售团队中派遣既懂业务又代表公司政策,还要肩负企业价值观宣导重任的人力专员。通过与马云的沟通,这套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被正式命名为“政委体系”,这也是如今阿里巴巴 HR 三支柱中 HRBP 这一支柱的发源点。

 

同时,为了推进企业价值观和员工素质的融合发展,更好地管理人力资本,进而提升组织关键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阿里巴巴组织 IT 和管理方面的专家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咨询论证,构建了统一的 e-HR 平台,这便是其 SSC 的雏形。

 

2007年开始,阿里各分公司开始通过集团统一的 e-HR 平台开展员工档案管理、薪资管理、绩效管理、福利和休假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整个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流程实现了规范化和自动化,各种统计分析报表自动生成,显著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精确性和工作效率,为阿里巴巴人力资本战略的成功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最终的成熟架构中,阿里巴巴将原 HR 三支柱中的 COE 拆分为了组织发展部、校园招聘部、社会招聘部、企业文化部、薪酬福利部,分管不同的集团事务。

 

在阿里巴巴打造的 HR 三支柱中,最大的特色便是政委体系。阿里政委有三分之一是业务骨干出身,且必须参与到全部业务会议中,这在许多企业是无法想象的。

 

此外,阿里政委几乎将一半以上的时间用在了做员工访谈上,真正做到了对员工全方位立体化的了解,必要时,政委还会对员工的个人问题给出解决方案或者提供支持。

 

最重要的是,由于行业的特殊性,更多的时候,阿里巴巴的决策权在下面而不是上面,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高效的工作网络,这个而网络的节点是由每一个小的战斗单位构成的,他们拥有充分的决策权,而阿里政委的重要任务,就是随时准备自下而上地推动业务团队开疆拓土。

 

可以看到,在阿里巴巴的这套 HR 三支柱体系中,政委被授予了更大的权力,他们与业务相互补位,拥有充分的决策权。相比之下,专家中心则需要更多地配合来自业务侧政委的发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专家中心的专业化程度。

华为:以需求为牵引

 

1987年成立的华为能够从群雄争霸的通信行业脱颖而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人才的重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华为就逐步将员工的薪资提高到了同行无法想象的水平——相比市场平均月薪1000元的员工工资,华为同等职位的薪水达到了5000元。

 

这一举措对人才产生了强大的激励效应,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聚集到了华为。十年的时间过去了,华为的销售额从15亿元增长到462亿元,员工也从1200人增加到了2.2万人。

2009年,华为开启了对 HR 三支柱的探索,当时处于行业领先位置的华为面临着更多未知的挑战,组织内外部的变化为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课题。华为的 HR 部门围绕着“客户满意度、人力资本投资回报、员工价值同步提升”的目标,全面引入 IBM 的 HR 三支柱模式,建立起以“增长、效率”导向的 HR 业务管理架构,并致力于成为公司业务部门的伙伴。

 

区别于过去智能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架构,华为的 HR 三支柱模式进一步强调对客户需求和业务需求的关注,通过 HRBP 对业务需求的承接,有效整合并实施人力资源解决方案;COE 的功能更多在于提供专业化的支撑;SSC 则以服务为导向,致力于实现卓越运营的 HR 服务交付。

 

华为的组织核心价值观可以归纳为四句话:“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艰苦奋斗,坚持自我批判。”在实践中,华为 HR 部门的工作也始终围绕着这一核心价值观展开,其 HR 三支柱转型升级也显著体现了“以需求为牵引”的特色,其中 HRBP 是华为 HR 三支柱中最能贴近业务、有效传承和践行华为核心价值观点的关键所在。

 

在角色定位上,HRBP 体现为 V-CROSS 模型,在这个模型中,HRBP 在华为内部扮演了六大角色:

 

战略伙伴:参与战略规划,关注客户需求,将业务战略与 HR 战略联结,给予战略目标设计有力的支撑措施,并辅助实施。

 

HR 解决方案集成者:理解业务诉求和痛点,集成 COE 专长,打破模块的界限,针对业务问题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

 

HR 流程运作着:设计 HR 流程,建立有效的运作机制,并保持高效运转。

 

关系管理者:与内外部利益相关者保持密切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关系,引导员工积极正向思维。

 

变革推动者:理解变革需求,提前预见和识别变革过程中在组织、人才、氛围等方面存在的阻力和风险;面向未来,辅助管理层推动必要的组织变革。

 

核心价值观传承的驱动着:驱动华为“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的文化落地。

 

从以上六大角色的定位和关键职责来看,HRBP 充分强调发挥对组织战略和业务的支撑作用。与此同时,华为的 HRBP 多数是由优秀的业务主管转型而成,解决了 HRBP 推行的最大挑战——企业敏感度的补足,真正发挥了对业务的支撑价值。

 

相对国内大多数企业而言,华为高度重视人力资本的价值,也是率先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企业。其对于 HR 三支柱模式的学习与升级也贯彻得非常彻底,可以说是国内企业落地 HR 三支柱的典范。

(文章来源:《HR+三支柱》)


科锐国际

作为领先的整体人才解决方案服务商,以及中国首家登陆A股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科锐国际目前在中国大陆、香港、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全球市场拥有79家分支机构,1,500余名专业招聘顾问,在超过18个行业及领域为客户提供中高端人才访寻、招聘流程外包、灵活用工、招聘培训等解决方案。在过去22年中,科锐已与2,000余家跨国集团、国内上市公司、快速成长性企业及非盈利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过去一年中,科锐国际成功为企业推荐的中高级管理及专业技术职位超过15,000名,全风险灵活用工人次超过60,000。2017年6月8日,科锐国际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股票简称:科锐国际;股票代码:300662)。欢迎访问www.careerintlin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