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你为什么留不住一流人才?

随着公司的壮大,你一定要非常清晰地找到10%的核心员工。如果公司碰到了问题,大船可能要沉了,但你还有很少的资金只能交给整个公司中10%或者5%的人让他们去探明方向,这个时候你就必须要清楚这10%的人是谁。

我们曾在硅谷参观了各个伟大的公司,包括Google、特斯拉、Facebook等。但最让大家惊讶的公司倒不是这几家公司,反而是看起来貌似只是做了一个网站的公司——Airbnb。

情怀是驱动发展的法宝

我们之前并没有想到要去Airbnb,Airbnb虽然是一个伟大公司,但在很多人看来它就只是赶上合适的时间,做了一个网站。自己要是那个时候,也能做一个Airbnb出来。

但当我们这次从Airbnb参观出来,有一位创始人是这么说的,他说任何认为自己可以做Airbnb的公司,只要去Airbnb参观过一次,就再也不会有任何的念头敢跟Airbnb这家公司来竞争了。

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呢?Airbnb技术很牛吗?并没有。他们的产品特别牛吗?好象也没有。那么他们是市场推广做得很好,变现做得很好?好像也未必。大数据运营很好?也不是。

总结一句话,去Airbnb,我们真的是学到了一个当头棒喝的文化。

Airbnb的文化基本上就是三个字——归属感。

所以在Airbnb的网站,包括你去住宿的每一家房东,都不是说我要多赚点外快,而是精心的把自己的爱、自己的心注入到了产品,无论是Airbnb的产品,还是你住的每一个房间。

我记得,当我们35个人到了Airbnb参观的时候,引导我们参观的有4位导游,而这4位都是公司的员工,他们放下了自己的工作,来引导我们参观。为什么会有4个导游?试想如果只有一个导游,后面的人可能听不清楚,他们是这么重视每一个人的体验。他们为我们介绍了公司上市的途径、融资困难,创始人如何把自己的房子卖了,去租别的房子,不断的布置、去尝试等等。

我们从他们的眼中里看到了,他们对公司及公司文化的认可,还有对我们每一个访客发自内心的主人翁心态。我们相信如果一家公司能将公司的文化贯彻在公司的每一个角落,那这家公司最后一定会做得很好。

当他们在解释自己做产品的时候,是希望每一个访客留言提建议的,一定要让房东知道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所以在Airbnb每年有一万个访客,每一人都成为了他们的粉丝。

我们发现原来情怀是驱动发展的法宝。

这体现在公司的产品服务上,让房东、租客同样享受到这种文化,并且参与到其中,这一切都是让我们深深理解到了这家公司的成功不是靠产品运营赚钱,而是它的文化贯彻在整个公司日常运营当中。这是Airbnb的文化。

而到了特斯拉之后,我们看到的基本就是一个科技愿景成就美国梦的真实写照,这也是我们一位CEO的总结。

我们看到了一个以机器人来操作的工厂,这个工厂里的人似乎是点缀的。工场是以机器造车为主的,里面少数的人基本都是码农,他们做的事情就是在协调这一切的机器,这似乎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愿景,机器人在做事情,人只是在编程。这样的未来其实就是科技的愿景,是非常强大的不可比拟的科技文化。

到了Facebook我们看到的又是什么呢?

Facebook这家公司是希望通过分享,让世界更为开放、更为紧密的连接。我们看到的像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城市,里面有咖啡厅、游乐厅,大家可以留言,好像代表了地图,把全世界每一个世界公民都联结在一起的梦想。

所以走进一家公司,如果它是一家有文化的公司,它就会很直接传递出公司的文化。

透过这几家公司,我们看到硅谷不是只有一种文化,实际上硅谷是一片非常好的土壤,它基于开放、科技、分享,产生了很多不同的苗子、不同的种子,发展出了很多伟大的公司。

而任何一家伟大的公司,都是与众不同且有情怀的公司,这是我们的最后的结论,这一点是和我们去硅谷前感觉很不一样的。

其实,每家伟大的公司,都是有着非常清晰的使命和自己的文化。

所以如果你要打造一家伟大的公司,你一定要知道自己的使命和文化是什么,因为这样的一个使命是公司的灵魂,是有情怀价值的,这样优秀的员工才会考虑加入你,而公司的文化和使命一定是要能够真正的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句套话、废话。

招揽人才能靠文化吗?

一家好公司的领导,要真心地相信自己公司的使命和文化,要不然还不如不要。

我们举例,如果你上班每天看到老板跟自己说,我们公司的文化就是用我们的知识创造自己价值,最大化股东价值,你会相信吗?你会受激励吗?你会相信对自己的工作有指引的效果吗?还是你觉得:骗谁呀。

所以一个好的文化和使命,不但可以让每个员工上班的时候自我激励,而且对他衡量工作是一个非常直接、细腻、客观、可评估的引导力量。

比如说我们在Google工作,Google的价值观是组织全球的信息,让人人能享用。那么我要做Gmail,我应该收费还是让每个人能用呢?我想你的答案就变得很简单了;如果你是在80年代的福特公司工作,你当时的使命是让美国人人买得起一辆车,能够看美国的景色有多么美好。而当你面临一个重要抉择的时候,到底是要做一个非常高档的十万美元的车,还是做一个人人都买得起的车呢?使命就能帮你找到答案。

所以使命不仅仅只是对一个人的激励。这是我们在硅谷学到的非常重要的一点。

一个好公司文化还可以用来做什么呢?就是招揽人才。

在1998年我曾经提过,我们进入了信息社会,这个社会跟工业社会不一样的就是,顶尖人才和普通人才的差异化不再是20%、30%了,而是五倍、十倍甚至一百倍的差距。

那么要找到这么棒的人才,你自己肯定先要有很好的文化。因为这么顶尖、厉害的人才,不会被两三句话忽悠,他要看你是不是真的相信自己说的使命,他自己是不是可以在这家公司实现自己的愿望。

那么顶尖的人才到底有多厉害呢?这次去硅谷我们见了很多顶尖人才。

第一位顶尖人才是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他做了第一个浏览器,后来他在没有云计算的时候,就率先做了云计算,此外还做了第三件厉害的事情,他开创了现在硅谷最火的VC公司。很多人问我们创新工场的模式像谁?是不是YC,我觉得我们更多的像他,因为他对科技有更多的掌控和了解,还有他对投资的项目有非常深的投后服务和帮助。

但是这样的一个人,如果能挖到你的公司去,你是给他0.1%的股份,还是给他30%的股份?

所以如果我们能找到这样的顶尖人才,我们一定要给出巨大的奖励,用最伟大的文化,给他放权,最高的经济利益,让这种厉害的人加入。

假如你今天的公司能有这么一批人才,会不会成就伟大的事业?你还会坚持一定要拥有90%的股份吗,还是会给出1%、5%、10%的股份给这些奇才加入公司。你有80%的股份,公司只值两块钱没有太大意义。

你为什么无法留住一流人才?

离开硅谷,我自己在微软的团队,也看到非常多顶尖的奇才。微软研究院或者Google工程师做得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汇集了这一批超级厉害的能人。那怎么样做好人才的管理呢?我在这里分享我个人的经验。

作为创业公司的CEO,你30%的时间应该花在人才上,其他你该花的时间是树立公司的文化、让自己更强大,这三件事情应该占到你80%、90%的时间。

随着公司的壮大,你一定要非常清晰地找到那10%的核心员工。在国外有一个说法,就是如果你的公司碰到了问题,大船可能要沉了,但是你还有很少的资金,只能交给整个公司中10%或者5%的人让他们去探明方向,这个时候你就必须要清楚这10%的人他们是谁,要对他们有相当程度的认可,要给他们很好的待遇,要了解他们想要什么,放权给他们。

一个老板对于员工做了好的事情,只发钱奖励是不够的。

你作为老板一定要了解你的员工厉害在什么地方,或者是他有什么东西是别人不具备的,你花点时间去理解员工,会比给员工任何的激励都重要。

另外,对员工的放权也很重要。

一个伟大的CEO要对公司方向有非常清晰的掌舵和把控,但是他对于具体的如何去执行技术、产品、售后、销售、市场可能不太清楚,在这里也算是每个能人在自己领域里的一个发展空间。

所以一个什么都要管得很细腻的老板,是没有办法留住一流人才的。

(文章来源:北大纵横,著作权归原创所有)


科锐国际

作为领先的整体人才解决方案服务商,以及中国首家登陆A股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科锐国际目前在中国大陆、香港、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全球市场拥有79家分支机构,1,500余名专业招聘顾问,在超过18个行业及领域为客户提供中高端人才访寻、招聘流程外包、灵活用工、招聘培训等解决方案。在过去22年中,科锐已与2,000余家跨国集团、国内上市公司、快速成长性企业及非盈利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过去一年中,科锐国际成功为企业推荐的中高级管理及专业技术职位超过15,000名,全风险灵活用工人次超过60,000。2017年6月8日,科锐国际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股票简称:科锐国际;股票代码:300662)。欢迎访问www.careerintlinc.com

我聘请的总经理走了!这是他的辞职信和我的回信

这是两封真实的信,字里行间透露的酸甜苦辣,想必许多职业经理人和老板都感觉似曾相识。

被高薪聘请来的总经理在任职五个月中感受到了各种不适,最终怀着感慨和遗憾离开;而在老板看来,问题出在双方对定位的分歧上。看似是管理角色的界定,实质上是两种不同价值观的抗争。

究竟谁对谁错?

总经理的辞职信
L总:

您好!

今天,当我不得不怀着复杂的心情提笔时,心中充满了感慨和遗憾。今天算来差不多是我上任总经理五个月的样子,其间的酸甜苦辣,一言难尽。尽管这五个月已经取得了我们公司历史最好的业绩,但我还是决意离开,这种结局带给我更多的是沉重和反思。

01

反思走入公司的决策

> 是因为原因接受了任命,而非因为目的

当初经过跟您和猎头公司协商,我对公司进行了为期三周的调研,呈交管理诊断报告后我选择了放弃。两天后您亲自开车到我家,而且告诉我,您组织过中层管理人员集体表决,一致通过聘我做总经理,并让他们每个人签了“军令状”,如果某一天因为新任领导的管理需要,对他们进行调整或辞退,任何人不得有异议。

我很感动,自感无法望孔明先辈之项背,无需三顾茅庐;也看您变革决心之大,告诉我把权力完全下放,可以大胆放手地去干;还有一点是我的私心——大学毕业二十年一直在外漂泊,中国人有个叶落归根的情结,而我们公司正好在老家,种种复杂的原因让我接受了这份任命。

问题恰恰出在这里:是因为原因接受了任命,而非因为目的——我迈出的第一步就错了;而作为您,在各项条件尚未完备,尤其在您没有足够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就匆忙引进了一个总经理。

进入公司两个月后,在逐渐意识到公司过分注重短期效益,授权也远不够充分时,我提出了离开。是您的诚心再一次打动了我,是啊,来的时间毕竟太短,完全放权也存在风险,公司失败不起,而员工的渴望、管理的现状也确需引进外聘的高管;我同样也失败不起,作为从业多年的职业经理,更不愿意轻易看到自己的失败。

> 您需要的不是总经理,而是一个总经理助理或者执行副总

企业发展之初,老板的主要管理方式是靠人治。当企业十几、几十个人的时候,企业所有情形都能一目了然,问题一句话就能解决,当组织规模扩张到上百人的时候,自己那双眼睛已经远远不够用了。

您招聘我的目的不仅因为自己飞得太高太快,感觉那些熟悉得连乳名都能随口叫出来的老臣已跟不上自己的思路及企业的形势,还希望借他人之手革除组织的痼疾,又能避免被人说成是炮打庆功楼的朱元璋似的领导。

今天看来,我们双方的定位就没有从根本上取得一致。您是想透过一个外聘的高管把自己的管理思路贯彻下去,您需要的不是总经理,而是一个总经理助理或者执行副总,无非为了促成我进来,冠了一个总经理的名头,尽管您对此一直讳莫如深。

但我们配合的最大问题在于,老板您希望透过一个职业经理去改变下边时,却没有意识到系统问题的根源大多出在自己身上。

职业经理依之,将因错位导致舍本逐末;反之,试图改变老板的结局,往往注定失败的是自己。

因此,我们公司招聘高管,必须在您认识并接受改变自己的时候。

02

反思战略思路的配合

一个企业的战略要统领全局,是企业发展之大纲。战略是基于企业使命的基础上,充分分析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等综合因素并配备必要资源的结果。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配合不同的战略。

> 今天成功的经验,可能是明天失败的根源

企业由快速增长变成停滞不前,已经说明企业发展遇到了瓶颈,长痛不如短痛,趁现在企业效益还好,市场还给我们喘息的机会,应尽快把工作重心放到规范基础管理上,否则受技术、人员素质、管理水平、执行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在质量、交期无法彻底保障的情况下,我们供货越多风险越大,等到我们的品牌信誉出了问题再去补救,就为时太晚!

回顾一下我们公司发展的历史,我们企业的发展,得力于老板您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广泛的社会资源,我们是在行业竞争力极其弱小的情况下,借火爆的行业形势,靠低端产品和价格优势迅速膨胀起来的,我们赖以成功的增长模式就是复制规模。

尽管您嘴上承认规范管理为第一要务,但内心似乎更偏好规模效益,做得更大,然后更强。

但是,做大还是做强,要看企业发展的阶段,不是凭感觉或拍脑袋出来的。今天成功的经验,有可能是明天失败的根源。

> 老板的格局决定一个企业的战略,有什么样的战略就会有什么样的企业

我曾在竞争比较激烈的行业做过,深刻理解残酷的市场竞争意味着什么。不用跟家电业比,即使跟普通竞争状况的行业相比,我们的生存都是问题。今天汽配行业的竞争形势已经从蓝海跨入红海阶段,但我们的思维还未从根本上转变。

包括您在内的众多元老对此不以为然,企业为了快速赚钱难道还错了吗?要这么说,那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不中学毕业就去工作,而要选择上大学?上大学不仅不赚钱,每年还要花费上万元!

也许我们思路相悖的原因在于,在老板您的眼里,企业从无到有,是自己一点一滴心血的结晶,您对待公司更像是对待自己的孩子,尤其随着规模的发展,对企业命运的担忧可谓如履薄冰,容不得半点闪失,导致在战略决策的风险评估和选择上,倾向于经验避免失败。

但我一直在想,当行业形势迅速逆转后,我们怎么办?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靠技术?管理?市场资源?还是价值链?我们都没有优势可言。

03

永远不要做无创见的妥协

一个企业的成功80%在于执行力,优秀的执行力可以弥补和发现战略的失误。而在我们公司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安排会出现大相径庭的结果。下面从公司最基本的几个方面,分析一下我们不能有效推动工作的问题出在了哪里?

> 只换一个包工头,想领着原来一帮盖草房的泥瓦匠盖起高楼大厦是不可思议的

一个公司,组织结构的确定要服从于公司的整体战略,然后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进行岗位分析,进而把合适的人员选拔到合适的岗位。而在我们公司,核心权力层都是跟随您十年以上的老部下,如果这不是问题,那您身边的司机,陆续做了部门经理、副总经理的时候,还感觉不出其中的问题吗?

建筑学中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只换一个包工头,想领着原来一帮盖草房的泥瓦匠盖起高楼大厦,简直是天方夜谭,除非队伍素质提升,要么服从统一指挥,可这在我们公司却难以实现。

> 老板不是救火队长

在公司组织伦理的管理上,您远没有意识到越级指挥对一个企业带来的危害。您对公司的情感是任何人无法比拟的。

您喜欢事必躬亲,对企业的了解甚至哪个角落有个螺丝您都清楚;当您看到工人维修效率太低,挽起袖子就下手,或者认为哪个地方需要调整,现场就调动起资源。

效率倒是有了,但结果是连他们的主管都不知情,原有的计划也被打乱。对此我曾不止一次跟您沟通过,您也意识到其中的问题,但您认为自己就这个脾气。

> 被架空的主管

人事权的控制,将决定一个管理者的权威。

我曾做过两个不同类型企业的总经理,虽不敢说取得过什么成就,但至少运做过他们品牌跃升至前几位。我非常清楚变革的艰难程度,在千名员工中近1/4是夫妻的复杂环境中,一招不慎甚至连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在我们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要接受双重领导,人事调整过分艰难。生产系统内部一个车间主管的任用上,根据其业绩已明显不适合,我建议其直接主管予以调整,主管说自己早想调整,但此人是您不久前直接任命的,强行调整会带来系列的问题。

我曾三次跟您沟通过,但最终的结果是人事变动我事先都不知情:在其出问题后,您一怒之下当众拿下。如此一来,他的直接上级权威何在?部属有必要在乎他们吗?一个个被架空的主管,员工会服从他们的管理吗?当层层都可以不服从安排,企业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

>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让一个人执行不太愿意做的事情时,只有两个办法:一个是通过沟通改变其观念,二是如果不执行意味着将出现其担心的后果。

感谢您在这一点上的大力支持,实际看到的结果是,一路下来被罚的几乎都是一些主管,还有您倚重的那些员工。公司纪律也随之出现空前的好转。

但问题在后边,很多人开始提出异议,穿工作服重要吗?开会响手机能影响企业效益吗?还不如把精力放到多生产一个配件上。在元老们的眼里,企业是他们拼死拼活挣来的,大家拼来拼去拼到最后却突然发现一个陌生人仅凭那点所谓的资历就在坐享其成,不仅高高地坐在他们的头顶上,而且还要享受着他们为企业辛苦半生都无法企及的待遇,内心会产生极端的不平衡,恨屋及乌,自然对新推行的一些政策极具抵触情绪。

而更要命的是您的态度也随之开始动摇。

其实我的目的在于给员工一个信息——从现在起,凡是新颁布的文件都会以此为例,以便为将来推行新的管理制度铺平道路。心理学中,这叫“首因效应”或“第一印象”。还有企业文化建设与冲突,等等。

也许原因在于您承载了一个企业矛盾的核心,既有自身理性和感性的矛盾,也有自己超前思路与原有滞后管理团队的矛盾,还有与外聘高管管理思路和文化的冲突,还要面对各种矛盾的平衡,不同力量博弈的结果往往成了判定决策执行的依据;而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对新招来的人,除了不放心外,潜意识里总希望看到自己的某种影子,既想管住他,按自己的思路运作,又想让他干好。种种原因导致了牵而不放,或者收收放放。

公司的变革必须在您痛下决心的时候。

04

反思如何对一个管理者评价

管理中有一个很耐人寻味的数字,一个组织对某人的评价,如果30%的员工说好,50%员工不了解,20%的员工说差,按说人无完人,这个人还是不错的,事实上这种比例带来的结果却是近70%的人认为这个人不怎么样。原因是影响切身利益的那些人会不遗余力地大肆宣扬某人如何差劲,而认为不错的那些人是很少主动站出来纠正的,最后,那些不明真相的员工也就自然倾向于舆论宣传者观点。

我们对一个管理者评价不是看业绩数字,而是就事论事,凭感觉。

我知道,您耳朵里每天塞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您知道吗?您的一个家庭会议,其影响程度超过我几个会议的总和不止。我知道您喜欢听这些声音,兼听则明,这本身没有错,但那些汇报者如果真正想解决问题(不含投诉),为什么不直接找他的上级?而您又总是在有意无意地寻找支持您信念的信息。

也许,我们职业经理只是站在绩效的角度上看问题,绩效上去了就自以为成功了;而老板您更关心某种决策给组织带来的后果,评价是建立在信息传递者评价的基础上。

在对待具体问题的处理上,职业经理往往认为有益于企业发展的就要坚持,错误的就坚决否定;而站在老板的角度上,有时即使明知职业经理的做法正确,出于各种因素的考虑,也会断然否定,哪怕是牺牲掉。

我们的根本分歧在于,缺乏统一的价值评判标准。

多年的外企经历一直促使我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国内企业的平均寿命不足2.9年?也许现阶段大多数企业需要的不是如何去创造成功,而是首先要懂得如何才能避免失败。这或许是中国培训业的悲哀。

L总,这次我离意已决。我的离开不是为了证明谁对谁错,那毫无意义,管理上也没有哪一种理论界定某种思路就一定对或错。如果老板不对,就不可能有今天企业的成功。我只是对公司未来的命运充满了深深的忧虑,希望通过这次离职促使彼此深入的思考,或许能对公司的稳健发展有所裨益。

感谢这五个月来对我的关心和照顾,您的心地宽厚、雷厉风行和敬业精神让我由衷敬佩。为了避免给企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负面影响,您可以考虑一种有利于公司的方式让我退出。

再次感谢!

礼!

songzy

老板回信

song先生:

你好!

我考虑再三,还是决定提笔给你回复这封辞职信,可能这封信比你洋洋洒洒的辞职信要简短得多。

首先非常感谢你阶段性加盟我们的公司,我也代表公司的全体职工及家人对你这段时间的贡献表示感谢。当你坚持离开这片不适合你发展的“土壤”时,我很遗憾,也很痛心。我并不否认你信上所说的企业的这些问题,而这也正是我竭力邀请你加盟的原因。

下面我逐一答复你提出的问题:

01

关于你走入企业的决策

你我双方的定位问题,是我们分歧的根源。这看似是管理角色的界定,实质上是两种不同价值观的抗争。

你知道,这个企业在风风雨雨中打拼了19个年头,才终于走到了今天。周围的企业一个个在我面前倒下了,我们自己也经历了几次死而复生,如果没有这些九死一生的经历,根本无法体会到个中的滋味。这迫使我不得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同司机开车越久,就越懂得谨慎。有些时候,并不是所有的经验都是负债。

其实你说的这些问题,不仅仅你我,包括企业的那些高管,大多心里也清楚。前几年,企业也曾积极学习某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为此政府部门还把我们树为典型,但公司为这种激进的措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一个企业能经得起几次这样的折腾?所以我不得不压着变革的步伐,而你却把它看成了阻力。

我内心也希望企业发展得越快越好,但我知道,弯拐太急容易跌倒,螺丝过紧容易拧断,这才是你我在授权问题上争议的关键所在。

经验告诉我,企业重发展,更要注重安全,平稳的发展比忽上忽下要明智得多。今天我不敢奢望企业的涅盘重生,就企业的现状看,发展的速度慢一些,至少倒掉的几率要小很多。

说心里话,我不是不信任你,你的人品我也非常赞赏,包括对你背景调查的业绩我也认可。

但你实施的方法,我总需要权衡,因为成功的经验必然基于不同的企业环境,否则广为诟病的家族企业,就不可能有国内外那么多成功的先例。

实质上你我分歧的焦点在于“企业安全”与“企业创新”之间的认识不同,立场不同。我考虑更多的是企业的安全性发展,而你注重的是推动企业业绩的快速增长,其他一切可以摧枯拉朽。如果推进的“改革与创新”给企业带来危险和不确定性,那我宁可选择缓慢的完善。企业毕竟还没大乱到需要大治的时候。

说得不客气一点,你可以把企业当成自己某个发展阶段的平台,但我不能,这个企业不是你所说的“当成自己的孩子”,而是我生命的全部!企业一旦经营失败,你可以拍拍屁股走人,再继续找一个下家,而我呢?跳楼的是我,不是你。

这个社会,老板永远不会有那么多的机会拍拍屁股换个地方当老板,就是屁股拍肿了都没用。毕竟中国没有几个史玉柱,可以换个地方东山再起。当你什么时候做老板,也许就明白了。这无关你是否进入企业。

02

关于战略思路的配合

问题在于,我要你来干什么?我承认,我们在战略思路的配合上,由于沟通的深度远远不够,导致存在了一些误区。

我不否认你超前思路的正确性,但当大家都说你对的时候,错也是对;当大家都说你错的时候,对也是错。

你把业绩指标或公司的效益放到了第一位,但我并不这样认为。我的排序是:首先让企业尽可能的延续下去,其次才是企业的发展。尽管我对业绩指标有所要求,其实是在次要位置。

也许你会问,既然不是为了业绩,为什么还要高薪聘你进来?因为我心里很清楚,再让原来这帮家伙折腾下去,企业很快就要完蛋,正如你100多页的诊断报告所分析的,三年业绩的徘徊也是佐证。

我对他们是爱恨有加,但爱甚于恨。

每当我走进企业的每一个角落,看到的点点滴滴无不浸透了老臣们当年的汗水,包括车间、门卫室都是他们在三九严寒中一砖一瓦垒起的,上面还印有他们冻裂手脸的血迹……千名员工中近1/4是夫妻关系,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他们的身家性命都已经跟这个企业血肉交融了。企业一旦倒闭,他们将无家可归。所以我必须将这个饭碗捧好,已经没有了退路。

到此,也许我的很多行为你就有些理解了。但这些我又怎么去告诉你?不是为了业绩,你会拂袖而去。因为创造效益是你们职业经理能力的证明或者生存的意义,而养活这帮员工则是我朴素的想法,无论你把它叫做小农意识还是狭隘的个人情结。

03

关于对当下工作的推动

你认为,我对你工作的支持力度不够,并把你进入企业后我设立的监督机构看成了一种掣肘,可这是我了解真实信息的重要窗口。

你一味的要求老板去改变,要围绕新的方向和政策,并希望其他人也围绕新高管去适应,可这现实吗?你认为,只换一个包工头,想领着原来一帮盖草房的泥瓦匠建起高楼大厦几无可能。

其实,任何一种管理思路,都能条条大道通罗马,只要能把你们外聘人员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我们这些老臣们积累的丰富经验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拳头即可,但你们双方都过分坚持了自我,让我如同面对自己的左右手,左右为难,无法割舍。

当某一天,他们被淘汰了,让我如何去面对这帮父老乡亲?有些人已经两鬓斑白,他们把一生中最宝贵的年华留给了企业。纵使我可以身背骂名,又让我如何每天都去面对起居一院的眼神?难道仅仅是那点金钱的补偿吗?

再说把功臣一个个的杀掉,将来还有谁肯信任我?也许某一天,当你感觉不爽的时候,你会拍屁股走人,正如你今天的离职。但他们永远不会抛弃我,他们会与企业生死不离,直至终老。

因此,在老板的眼里,忠诚大于能力。

推动高速变革的往往是一些“新生力量”,而我们毕竟面对的都是一些“老人”。大而言之,中国改革开放到今天,我们也一直在走出去,引进来,但我们跟先进外企的差距怎么就那么大呢?因为这是文化使然,需要一个融合的过程。

你说我对组织伦理过分随意,事无巨细都要插手,其实这正是因为出现了问题。你们职业经理抓大放小的同时,工作容易浮在面上。当然我也承认,磨合需要个过程,用对人才是关键,但摆在眼前的浪费,于情于理我无法无动于衷啊。也许我的这种方法有待商榷。

04

关于对职业经理的评价

对职业经理与老板关系的评价,这个话题太大,我不敢妄下断论,但国人几千年来观念的影响、文化的积淀、相互的诚信等等,也许让这种纠结不得不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存在。

我也像所有的老板心理一样,希望这个企业能基业长青,这也是我引进你及其他高管的初衷,只是在实际推动中,与我设想的差距太大,我耳朵里每天塞满了不同的声音,而更多的是抱怨和意见,伴随着干部心态的动荡,我不能不产生疑惑。

这些问题的产生,应该说作为职业经理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说明在沟通环节上仍存在某些问题。

作为类似规模的企业,不照样也有很多通过职业经理的推动,成功地进行了二次创业,成为品牌的么?

对具体事情的评价上,你习惯于只要结果。但我看重结果的同时,也同样注重过程。

管理有两种方式,一个是靠“疏”,一个靠“堵”,也许到最后都能达到同样的结果,但组织付出的代价却天壤之别。

你却说,一个老板的格局和人性决定了企业能走多远,并认为中国富不过三代会是多数国人的宿命,并由此上升到了国民教育;但我知道,一个人不能一日无炊。

在你离开后,我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我个人的看法是,在职业市场还远不够成熟的今天,中小企业如果让职业经理做总经理,老板做总经理助理或许更适合企业的发展。

老板从台前退至幕后,执行总经理决策的同时,既了解了进度,又能协调某些关系,这对民营企业也许不失为一种可以参考的模式,当然不能因此形成第二个权力中心。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领教工坊,著作权归原创所有)


科锐国际

作为领先的整体人才解决方案服务商,以及中国首家登陆A股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科锐国际目前在中国大陆、香港、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全球市场拥有79家分支机构,1,500余名专业招聘顾问,在超过18个行业及领域为客户提供中高端人才访寻、招聘流程外包、灵活用工、招聘培训等解决方案。在过去22年中,科锐已与2,000余家跨国集团、国内上市公司、快速成长性企业及非盈利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过去一年中,科锐国际成功为企业推荐的中高级管理及专业技术职位超过15,000名,全风险灵活用工人次超过60,000。2017年6月8日,科锐国际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股票简称:科锐国际;股票代码:300662)。欢迎访问www.careerintlinc.com

招聘黄金期到了,神奇的“A级招聘法”拿走不谢

杰夫·斯玛特是彼得·德鲁克嫡传弟子,他和资深人资专家兰迪·斯特里特采访过20多位亿万富翁和30多名高市值公司CEO,还帮助客户猎到1.2万名英才,培训出3万余名经理人。他们提出的“A级招聘法”中,很亮眼的一条就是记分卡。或许在这个招聘季中,会给你一些新的思路。

文 / 杰夫·斯玛特,兰迪·斯特里特

当今职场上,绝大多数企业都经历过聘错人的痛苦。据统计,聘错人的平均代价竟是一个岗位薪水的15 倍!怎样找到你需要的人?

“用A级招聘法找到A级选手”,为领导者们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法。这种周密的招聘流程可以帮你把成功招聘的概率从50%提高到90%。它涵盖填制记分卡、物色、选拔、说服四部分,而记分卡是其中最亮眼的环节。

记分卡是你的岗位规划图

在跟客户初期接触时,我们常常看到:在聘人之前,他们根本不耐烦去搞清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人!

最近我们跟一家全球金融服务机构接洽,对方想聘一名战略规划副总裁。

“这个职位到底是干什么的?”我们问负责招聘的主管。

他回答道:“唔,我们要有一个人协调各个部门,在规定预算的范围内执行计划。我们需要一个综合计划,真的。战略规划副总裁得能够把所有的想法纳入总体计划之中。”

主管的上司招聘经理恰好也坐在房间内。听到这,他急忙打断道:“不是不是,我们要的不是这个!我们不需要战术计划员,我们要的是有远见的领导者!我们要的人能够调查市场,协助制订新战略,开发新产品。我们要的人能够帮助我们赢得竞争。”

接下来20分钟内,房间里一片嘈杂,他们在争论战略规划这一职位到底是干什么的。最终,招聘经理说:“我打算录用最出色的应聘者,但我们需要先确定岗位的职责和聘人的标准。”

 

招聘最先遭遇的失败就是不清楚到底想让被录用者做什么工作。对此,你可能有点儿模糊的想法。团队成员也会隐约猜测你想要什么、需要什么。然而,你的模糊想法和他们的朦胧猜测很可能不相符。

用上记分卡吧!有了它,你就会为某一岗位设定出标准。

记分卡由三部分组成:使命、成果和能力。三者合并,描述了岗位的A级表现——当事人必须做到什么、以及如何去做到。这三个部分把你要招聘的人跟公司战略明确地联系起来。

>>>>

使命:工作的实质

使命是工作核心目标的执行概要。它归结出工作的实质,让大家明白你为何需要聘请某人。

 

要想让使命有意义,必须用平实的语言,千万不能是当今商界常见的冗长辞令。下面这句话可作为经典的反面教材:“此岗位使命是通过改良NPC部核心资产并确保最小沟通缺陷来最大化股东价值。”我们敢打赌,你的公司也常常有这样无聊的表述。我们还敢再赌,写这话的人压根儿不知道那份工作究竟要干什么。把这些废话删掉,让使命简短、动人,更重要的是容易理解!

 

当应聘者、招聘团队以及其他成员无需再三向你确认就知道你想要什么人时,就可以断定职位使命描述写得很成功。

 

关于使命,还有一点要提醒:当岗位需要再聘新人时,不要翻出以前的使命陈述来用。记分卡需要不断调整,而非一成不变。

>>>>

成果:任务必达

成果是记分卡的第二部分,描述了一个人在岗位上必须干出什么。多数岗位需要诞生3~8项成果,可按其重要性排序。

比如一个销售副总裁岗位的记分卡第一项成果是:“截至第三年末,将收入从2 500万美元提升到5 000万美元(年增长25%)。” A级选手能够做到,B级和C级选手则做不到,成果一目了然。也正因如此,它们从一开始就能吓退某些候选人。

 

人们常用的工作描述没什么用,因为它们写的全是工作活动,或者人员入职后将要做的事情(给客户打电话,推销等)。记分卡则不然,因为它聚焦于成果,或者说一个人必须搞定的事情。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工作都能像销售那此清晰地量化成果。这时,要尽量将成果定得客观、可量化。比如说,市场经理的成果描述可能是:“入职后180天内,策划并发起一场新的营销活动。”社区外联员的成果是:“扩大宣传,让不同身份的居民都来参加社区论坛。”你可以轻松地看到新市场经理有无按时发起活动,也可以数清有多少人去参加社区聚会。

 

有意思的是,有了这些明确的规定,新官一上任就能大施拳脚。他们知道别人将从哪方面评估自己,也知道公司和老板最看重什么。他们无须猜测怎样才能干好,也无须犹豫该从哪方面出击,因为行动策略已经摆在面前。这不是限制人,而是给人发挥的空间。

能力:确保胜任

在记分卡上,能力排在前两个因素之后。使命清晰无误地定义了工作的实质,成果描述了必须完成的任务,能力则规定了你期望新人“如何做”以胜任工作,创造成果。

 

什么能力最为重要呢?为广泛地征询答案,我们邀请芝加哥大学的同事分析我们的数据库,找出何种能力对于CEO的成功至为关键。我们还采访了许多企业CEO及其他领导人,请他们分享自己心目中对员工来说最重要的能力。然后,我们将答案汇总。下面就是我们征询到的结果(按其重要性排序):

A级选手的关键能力

  • 高效。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获。
  • 诚实/忠诚。不偷懒违纪。保守秘密,值得信赖。不投机取巧,言谈坦诚、可信。
  • 擅长组织规划。能迅速高效地做好计划、拟定日程、分配预算等工作。分清事务的轻重缓急。
  • 进攻进取。行动迅捷,姿态强势,但并不显得粗鲁无礼。
  • 兑现承诺。兑现口头和书面的协议,不计较个人投入。
  • 智慧。领悟力高,能轻松迅速地理解和吸收新信息。
  • 善于分析。对资料进行各种定性、定量分析,得出深度结论。具有洞察力,可透过现象看本质。
  • 专注细节。不忽略足以毁掉工作成果的重要细节。
  • 坚韧。有韧劲,有始有终。
  • 积极主动。不需要交代就能够去做,并给公司贡献新想法。

这只是初步建议,因为每个岗位都有不同的要求,每份记分卡也要有不同的成果,能力需针对岗位和招聘机构的特点来定。实践中,人们可以殊途同归——方法相异,成果相同。

记分卡是十分有力的管理武器

记分卡不仅是招聘文件,还是联系战略计划和实际执行的蓝图。它把你的经营计划分解成各个岗位的成果,并打造团队凝聚力;它统一企业文化并确保大家看清愿景,是十分有力的管理武器。

记分卡源自战略。自从半个世纪前彼得·德鲁克提出“目标管理”这一术语以来,公司领导者争相把年度经营计划分解成目标和预算,但是很少有人能够把实现目标成果的任务下放给团队中的个人来完成。

 

记分卡可解决这一难题,保证你不仅聘到A级选手,还要他们做出A级成绩。用心对待记分卡,可帮CEO和高管们把战略目标分解成一个个清晰的成果。然后高管再把成果填到次一级员工的记分卡上,依次进行。最终,公司的所有人都有自己要完成的战略成果,以及支撑成果实现且适应企业文化的能力。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中欧商业评论,著作权归原创所有


科锐国际

作为领先的整体人才解决方案服务商,以及中国首家登陆A股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科锐国际目前在中国大陆、香港、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全球市场拥有79家分支机构,1,500余名专业招聘顾问,在超过18个行业及领域为客户提供中高端人才访寻、招聘流程外包、灵活用工、招聘培训等解决方案。在过去22年中,科锐已与2,000余家跨国集团、国内上市公司、快速成长性企业及非盈利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过去一年中,科锐国际成功为企业推荐的中高级管理及专业技术职位超过15,000名,全风险灵活用工人次超过60,000。2017年6月8日,科锐国际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股票简称:科锐国际;股票代码:300662)。欢迎访问www.careerintlinc.com

不要把福利变成负担!员工真正想要的福利究竟是什么?

福利嘛,不就是花钱!花钱谁还不会?如果 HR 这样想,企业的麻烦可就大了——事实上,花钱办错事的例子,现实中可是一点儿都不少……

 

福利,是给员工“想要”

 

翰威特最新的雇主调研中显示,被评为最佳雇主的企业,其员工对于福利的满意度平均要比其他企业高出25%,可见福利对员工的满意度起着不小的提升作用。

 

那么企业究竟应该如何设计福利呢?

 

“当企业在设计薪酬福利的时候,是不是可以真正关注到员工的内心,找到他真正向往的东西,什么是最能够激励他的,并且能够让薪酬福利的成本最高效,恐怕是企业要思考的问题。”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的薪酬福利负责人郭建英认为,福利应该是给“员工想要”,而不是给“我想给”。

 

不过在很多时候,HR都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选择——让员工开心,给老板省钱,在这样的前提下打造福利体系,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甚至连很多HR 都觉得,员工其实只想要更多的钱,与其费时费力费钱去采购员工可能根本不需要的福利,不如直接发钱。

 

如果这么想,无疑就是单纯地将福利“货币化”了,如此操作,员工不免会将其与过去的福利以及社会上的福利进行比较,一旦发现自己的“货币”福利不及过去的额度或是同类公司,难免会心存不快,让福利产生反效果。

 

真正让员工开心的福利,应该是直击员工痛点的,这样能够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比如,对于一些员工来说,其生活水平已经在一定层次上,企业的福利不论多物质,都无非是在员工原有的基础上锦上添花。这时,福利设计就应该另辟蹊径,比如凭借企业自身的社会影响力,解决小孩上学或是老人看病问题。对于这样真心为员工着想的企业,员工还会离职么?

 

福利应该灵活多变,物质与精神赠予并存。而这样的福利在成体系之前,更需要HR 站在员工的角度思考问题。各位 HR 在设计福利的时候应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我收到这样的福利,我会开心吗?

“别人家”的福利

 

说完理论,我们来聊一聊实操部分。先来看看“别人家”的公司都有哪些“惊艳”的福利吧!

 

财大气粗的京东支持全国员工在工作地购房,北京总部员工的购房地扩增百公里范围至天津河北地区,还可以最高获得100万无息无抵押借款。

 

除了贷款之外,京东还给员工提供精装公寓。当员工不幸遭受重大疾病时,京东会“无限额”地报销费用。家里孩子上学难?不用担心,京东还为员工子女开设了幼儿园,并免费提供母婴用品。

 

再说小米,除了标配的价值千元的人体工学电脑椅,有一年的圣诞节礼物是送给每名员工一台小米电脑,不过这也只是小打小闹,真正的大招在住房上——有消息称小米和万科合作开发了永丰自持地块,供小米公司员工内部购买,价格为市价的一半。

 

搜狐畅游有一项“爱孝薪计划”,给员工直系长辈每月发放2000元爱孝薪。这不仅是变相给钱,而且能让老爸老妈每个月都吹一次牛,太利于促进家庭和谐了!

 

携程曾经推出过一项很奇葩的鼓励生育政策,对符合条件的超生员工发放最高可达20万元的无息贷款,以缓解他们缴纳社会抚养费的压力问题。

 

滴滴也推出过温情福利计划:员工父母住院,公司承担大部分医疗费用,还补贴100元/天护工费;员工孩子医疗报销50%;向员工开放升级特需或国际部就诊,开放私立医院报销;提供购药的健康基金。

 

美柚的员工则有每月半天的带薪“姨妈假”,不影响正常考勤。女员工只需提前一周向公司预定就能享受福利;而男员工则可以在女友来例假时请半天带薪假陪同。该福利被誉为“男女平等假”。

 

这种“花式放假”还有更狠的——日本某化妆品公司宣布今年4月起将新设“肌肤假”,不论男女老少,所有员工肌肤有恙时都可申请带薪“肌肤假”,每年最多可达20天。

把选择权还给员工

 

看完这些“别人家”的福利,各位 HR 小伙伴想必有话要讲——咱们公司的规模可比不上这些大公司,咱们的福利预算也不及他们的一个零头。守着这么点儿预算,想要整出人人满意的福利,那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这或许是许多 HR 在设计福利时最常遇见的问题了,其实,如果我们换一种思路,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何为“换一种思路”呢?那就是——把选择权交给员工!

 

比方说,公司给你提供年金,吼不吼啊?你说我20来岁买啥年金啊,还不如给我,我去买房炒股去。

 

那你说年金是不是好福利?

 

比方说,公司给你提供国外差旅和培训机会,吼不吼啊?你说我年近40,飞机坐不动,老婆身体不好,娃要中考,能不能让我踏实待在一个地方。

 

那你说海外培训计划是不是好福利?

 

比方说,有些公司有个滑滑梯,直接从楼上滑到楼下。这么炫酷的设计吼不吼啊?额,你把腿给摔折了……

 

同样的福利对于不同员工来说,价值可能是不同的。20岁员工认为很赞的福利在40岁人看来或许味同嚼蜡。所以,在提供福利的同时,提供选择权也很重要。

 

提前有针对性地做好员工调研和需求分析,是企业最大化福利价值的重要工作。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HR加速器,著作权归原创所有)


科锐国际

作为领先的整体人才解决方案服务商,以及中国首家登陆A股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科锐国际目前在中国大陆、香港、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全球市场拥有79家分支机构,1,500余名专业招聘顾问,在超过18个行业及领域为客户提供中高端人才访寻、招聘流程外包、灵活用工、招聘培训等解决方案。在过去22年中,科锐已与2,000余家跨国集团、国内上市公司、快速成长性企业及非盈利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过去一年中,科锐国际成功为企业推荐的中高级管理及专业技术职位超过15,000名,全风险灵活用工人次超过60,000。2017年6月8日,科锐国际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股票简称:科锐国际;股票代码:300662)。欢迎访问www.careerintlinc.com

员工在试用期间同时进入医疗期,应该如何处理?

试用期员工如果进入医疗期,企业该如何处理呢?

 

让我们先来重温一下“医疗期”的概念:

 

所谓“医疗期”,是指员工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停止工作治病休息,不得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期限。

 

根据相关规定,医疗期与员工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有关,最短为三个月。

 

在《劳动合同法》第42条中,规定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用人单位不得依照本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可见,员工在医疗期内仅仅是不得按照第40条和第41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而试用期期间企业与员工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依据是第39条第(1)项规定的“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

 

这么说来,试用期员工如果同时进入医疗期,企业只要主动解除劳动合同就可以了?

 

事情可没那么简单——《劳动合同法》第21条明确规定了“在试用期中,除劳动者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在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说明理由”。

对于这一系列的法律解释,目前存在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劳动者在试用期内同时进入医疗期,医疗期满后试用期也结束,只不过是从期限上来说通过了,但是实质上一天试用期都没有经历过,因此按照试用期已满来进行解释于情于理于法都是说不通的。

 

因此劳动者在试用期间进入医疗期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第二种观点认为,《劳动合同法》第21条严格限制了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医疗期内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医疗期如果同时也是试用期的,自然也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对此,法律专家解释,劳动者在试用期同时进入医疗期,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必须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用人单位必须在通过民主程序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中声明,在试用期间无论因何种原因,累计缺勤10个工作日(包括事假、病假等各类假期和旷工导致的缺勤)以上视为不符合录用条件,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者进人医疗期后不能立即解除劳动合同,而是在缺勤满一段时间(例如满10天)后立即出具《劳动合同解除通知书》告知劳动者:由于其缺勤已满10天,劳动合同应当予以解除,但由于劳动者处在医疗期内,因此上述已经依法解除的劳动合同顺延至医疗期满。

 

这种做法主要依据《劳动合同法》第40条第1款的规定,劳动者可以享有一定期限的医疗期,因此劳动合同的试用期出现了阻碍情形,应当视为试用期中止。

 

此后,用人单位应根据劳动者的实际情形进行下一步处理:

 

第一种情形是医疗期未满,劳动者即可恢复健康上班,则试用期接续,当然用人单位也可以以劳动者在试用期内缺勤满一定时限为由解除劳动合同。

 

第二种情形是劳动者医疗期满后依然无法正常上班,那么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者在试用期内不符合录用条件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上述两种情形用人单位都是在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因此是不需要支付劳动者任何经济补偿的。

 

第三种情形是劳动者在试用期直接进入医疗期,用人单位已经提供了医疗期的待遇,但是出于人道主义精神,用人单位可以适当给予劳动者一定的经济补偿。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HR加速器,著作权归原创所有)


科锐国际

作为领先的整体人才解决方案服务商,以及中国首家登陆A股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科锐国际目前在中国大陆、香港、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全球市场拥有79家分支机构,1,500余名专业招聘顾问,在超过18个行业及领域为客户提供中高端人才访寻、招聘流程外包、灵活用工、招聘培训等解决方案。在过去22年中,科锐已与2,000余家跨国集团、国内上市公司、快速成长性企业及非盈利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过去一年中,科锐国际成功为企业推荐的中高级管理及专业技术职位超过15,000名,全风险灵活用工人次超过60,000。2017年6月8日,科锐国际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股票简称:科锐国际;股票代码:300662)。欢迎访问www.careerintlinc.com

HR的节后10级痛,你中枪几个?

HR节后10级痛 痛在何处?为何痛?

作者:HR公会

来源: HR智联招聘公会(ID:clubhr)

很多人觉得HR无非就是发发工资、签签合同、算算绩效,看似轻松的HR工作实则需要强大内功,骑射征战、文韬武略样样都得通,既是体力活,也是脑力活儿,没有一定的内功抗压能力别入这一行。一年一度的“金三银四”黄金期已进入倒计时,90后潇洒裸辞,80后骑驴找马,HR的偏头痛马上疯狂发作,近日诸多HR发来消息:作为公司第一生产力,让我再痛!哭!一!回!

很多人不解: HR节后10级痛 痛在何处?为何痛?

离职痛:

北京的春天短到没有,你的闪退短到不能回头

薪资太少,离职!

攀上高枝,离职!

环境复杂,离职!

心受委屈,离职!

胸大装不下,离职!

……

“有一种离职叫蓄谋已久,有一种跳槽叫水到渠成”, “金三银四”跳槽季,各类离职预料之中却又猝不及防,北京的春天短到没有,人才的闪辞短到不能回头,这当属HR痛中之首!

离职大潮中,HR的重点战役是稳定军心,留住团队每一位成员尤其是核心骨干,但形势如此“波涛汹涌”实难驾驭,数据调查显示,37.6%的员工加入离职大军,甚至还有27.8%意向“选手”站在墙头观望,可能下一秒就请辞,“于无声处听惊雷”形容HR的心情再合适不过。

离职大潮中的“当红炸子鸡”可能就是你司你桌你右手旁,HR苦口婆心求挽留求抱抱,但无奈“瓜熟蒂落”,既心意已决,就保留告别的尊严,分手也该体面。回想爱了员工几年,TA却飞向河对岸,与竞争对手卿卿我我。

作为HR,节后离职痛,痛在“爱的热烈,分的干脆”;痛在看着一个个熟悉人随浪而走的不舍;痛在人才流失公司人员交易成本的增加。

招聘痛

招聘之痛时时有,节后更胜平常日

这年头,做个高层管理者不易,做个HR更难!招聘之痛时时有,节后更胜平常日,小鲜肉、老腊肉颇受离职大潮的波及,内心小绿豆芽蠢蠢欲动就差喷涌而出,每一年的迎来送往如此频繁,却压不住一年更比一年频繁的趋势,HR再次进入了招人、走人、再招人、再走人的恶性循环往复。

除了离职痛,招聘痛同样是HR节后面临的又一个痛点,邮箱里简历算不少,但合适的却没有几个,偶有那么几个贴心的,还被瞬间抢购一空,各部门急需人才的迫切、节后招聘大难关,HR的痛你不懂?

简历痛:

众里寻你千百度,你却没在灯火阑珊处

2018年初,淘宝官方微博称:累爆,今天我和同事们看了快1000份简历,现在的眼睛又累又酸。招聘难关季,像阿里这样的顶尖公司能收到成千上万封的简历,HR感动之余也会痛苦流涕,筛选简历原来比找国民老公还要难,大海捞针;各类信息无限刷新……照片、个人信息、工作经验、期望薪资、个人技能;奇葩简历层出不穷,求职照片秀胸秀事业线;全篇标点符号是问号;纵是茶饭不思,意志坚定,但道路异常崎岖,众里寻她(他)千百度,她(他)却没在灯火阑珊处,这痛,你不懂?

相较于大公司的千万份简历的筛选,仍有部分小公司等候多时仅能收到几份简历,HR只能不断的切换招聘平台,在各平台铺下天罗地网搜索人才,你就是那个72%的时间都花费在了切换招聘平台、筛选简历、搜索人才库上,成效、成果双重低下,每天在这种“切肤之痛”中煎熬着的HR!

电话邀约痛

明明是采儿般的嗓音,偏偏为难自己变志玲

留人难、招人难、电话邀约也很难 ,没有深处火海,不懂邀约之痛,很多人认为电话邀约就是简简单单的打个电话沟通几句,是谁给你自信盲目理解?

首先,电话邀约前,HR要做很多准备工作,了解求职者的期望薪资、工作经历、简历漏洞、婚否情况、判断他的适应性,不必倒背如流,但也得知十之八九,基本功掌握不好,一开口就败了;其次,邀约之时,声音、语气、节奏、力度、态度等等都是影响你成功与否的关键,明明是采儿般的嗓音,偏偏为难自己变志玲,捏鼻控嗓差点一口气就咽了;再者,邀约频次,用人部门留不住人,还催得紧,此时此刻此地不马上给用人部门找一个就说你HR没有能力的废物,为此,HR一分钟一个邀约电话的日子是常事,忙碌一天一口水都没滴水未进也是常事;最后,邀约成功率低下,一百个邀约里,有两个能来就谢天谢地谢祖宗。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HR帮)


科锐国际多样招聘服务专治各种痛!

一个电话即可解救自己~

详情咨询      网址:www.hisalari.com
电话:010-59271343
邮箱:hisalari@careerintlinc.com


科锐国际

作为领先的整体人才解决方案服务商,以及中国首家登陆A股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科锐国际目前在中国大陆、香港、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全球市场拥有79家分支机构,1,500余名专业招聘顾问,在超过18个行业及领域为客户提供中高端人才访寻、招聘流程外包、灵活用工、招聘培训等解决方案。在过去22年中,科锐已与2,000余家跨国集团、国内上市公司、快速成长性企业及非盈利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过去一年中,科锐国际成功为企业推荐的中高级管理及专业技术职位超过15,000名,全风险灵活用工人次超过60,000。2017年6月8日,科锐国际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股票简称:科锐国际;股票代码:300662)。欢迎访问www.careerintlinc.com

董明珠:没有人才,一切归零;没有道德,人才归零

作者:董明珠

来源:笔记侠(Notesman)

董明珠掌管的格力,员工最多时超过了10万。她是如何让众多的员工听从她的号召?

她说,没有人才,一切归零。那么在她的眼中,怎样的人算是人才?

1

什么样的人算人才?

要想知道什么是人才,你先问自己是人才吗?如果你不是人才,你绝对招不来人才,因为你的思想没有认清什么叫人才。

我们往往把人才定义在技术领域里面,但是一个企业的人才,绝对不局限于技术领域。只有当企业的每一个岗位里面都有人才时,这个企业才真正算是拥有人才的企业。

一个企业的人才。绝对不局限于技术领域。

扫地的算不算人才?很多人可能觉得不是,但是在我的眼里,他是。

所有人到格力参观完以后,都会说格力的管理很厉害,走了整个公司一百万平方的地方,没找到一个烟头,看不到一粒灰尘。

这个时候,你认为这个扫地的是不是人才呢?当然是!

以前我们招来了一个清华的博士后,当时全国这个专业毕业的博士后只有两个。这个人给我带来了什么?

我们跟他说你懂技术,能不能从成本上给我们做研发。因为我们有材料的亏损,所以他来了之后我们就希望能有突破。

结果他做了一款叫小蜜蜂的空调,这个空调在使用的时候不知道是开了还是关了。这是按照偷工减料的思维去做的。虽然给我们降低了大概40块钱的成本,但是我们觉得这40块钱的成本宁可不降。

所以,这样的人才我不认同。

我们通常有一个误区,认为无论什么岗位,员工学历越高越好。其实,绝大多数人都各怀其才,关键是如何使用。

不同的岗位需要不同的员工,每个人都可以是必不可少的人才。

以我为例,刚进格力时,没有卖空调的经验,但有吃苦精神,有钻研市场的冲劲,经过一段磨炼摔打后,很快便打开了市场。反过来,如果我当初从事技术或财务工作,虽然也不会干得太差,但绝不会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

每个人都是人才,关键是企业能否给他提供一个人尽其才的岗位。

而且,我认为对人才的评判,不能以资格是否老来决定他能不能当领导。而是应该取决于这个人有没有挑战精神,有没有勤奋的精神,有没有奉献的精神。

如果有,就给你机会,就给你平台。

我现在用了一个82年出生的大学生,他进了格力以后,非常勤奋,敢于挑战。所以现在格力有一个很核心的部分就是他在掌管,而且他还不是一本大学毕业的。

另外,对于人才,道德是第一位。人才要忠诚自己的岗位,如果没有道德,他就不是人才。尽管你懂技术,但我认为,你依然不是人才。

一个人不爱企业,或者他只为自己的利益考虑,对于企业来说他就不是人才。

没有人品的人才不能用。

格力有一个技术人员,每天都有人请客吃饭。很多人到我们这里都说原来格力是这样的,一个普通的技术人员,竟然天天有人请吃饭,他的工作精力没有用到技术上。

而我们的产品能不能用,是技术系统说了算。这样一来。我们的技术系统不是以产品标准来设定你符不符合要求的,而是给了我多少好处来设定。

所以我当初坚决把他开掉。我对他说,你这样做,别人会怎么看我们格力,会说格力不注重人才,这样影响多坏?

我认为这种人不是人才。

2

人才从哪里来?

技术怎么来?要靠人才。

人才在哪里?就在自己的企业里。

我们过去讲,技术可以买别人的,或者合资的,但在当下要重新定位和选择的时候,我们选择的是自主创新。

那么,我们对于人才培养的概念是什么?就是坚持自主培养人才。

以前很企业自称我拥有多好外国人才,好像有外国人才这个企业就好,但是,我就是要打破这个观念,告诉你,应该是我们拥有多少自己的人才。

格力没有一个外来高薪聘请的人才。

我们中国有巨大的人才库,关键是我们怎样培养,有很多的年轻人可以成为技术开发的核心人群。

企业家的一个最重要的责任,就是培养人才。我们每年招一两千个应届大学生,我们来培养他,有的培养了十年,这一两千个大学生优秀的、认同企业文化的人,他们就会留下。

现在我们格力的人才队伍,平均年龄没有超过三十岁,但是有几千专利是我们发明的。虽然我们没有被评上专家级别的人,但是他们创造了所谓专家没有的技术,这就是我们的竞争力。

而且我们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人才培养平台,技术不断升级,一直是行业领导者。

比如,格力的光伏空调,这个产品拥有世界上最领先的技术,但它的开发团队平均年龄只有28岁,这就是中国人才!

所以,我们为自己感到骄傲!

3

人才被挖怎么办?

当然,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格力也遇到了很多很多没有办法克服的难题,比如“挖人”的问题。

我们培养了人才之后,别人来挖我们的人,甚至在我们门口组团来挖。格力有上万人的研发队伍、9个研究院,60多个研究所,我们在不断创造领先技术的同时,也愈发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

遇到“挖人”的,怎么办呢?有人就说,“董明珠,你涨工资。”

我说,你错了,如果这个人是为了钱,你怎么加薪,也不能解决问题。所以如果有人要离开格力,我会说,请走。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倡导价值追求。我们要让每个员工明白,他们在工作上的奉献与企业、国家是连在一起的,过分追求名利和金钱的人离开反倒是件好事。

而且,时代在进步,你今天拥有技术不代表明天也能引领,所以我们不断创新新技术。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被挖走的人带的是旧技术,我们还不断创新,这个时代人才是大把的,关键要有好平台,没有好平台人才也可能不是人才。

其实,从长远观点看,挖人也没有太大用处。

  • 第一,挖来的人不会长久。一个人能被你挖来,就能被别人挖走,除非企业满足他的一切要求,而这在事实上是办不到的。
  • 第二,挖来的人很难融入企业。成熟的企业往往有自己的企业文化,自己的风格。中国空调厂家在技术上、业务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要长期发展,就要有一大批熟悉企业、对企业有感情的员工。合格的员工不只是技术上合格,还要求思想感情的合格,这样的人靠挖是挖不来的。
  • 第三,挖来的人涣散队伍。自己培养的人才对企业有感情,员工也信服。有的企业好不容易挖来一个营销人才,“含在嘴里怕化了,放在手上怕飞了”,即使操作违规,炒机,虚报工程机数量也只能睁只眼闭只眼。这个人后来会殃及整个网络,甚至毁掉整个销售队伍。

我们有一个规定,只要是从同行业企业出来的,无论你多能干,原则上不收留。

而事实上,从格力走出去的人没有见到一个成功的。

4

管理人,就要得罪人

1995年,我们遇到了最大的困境——整个营销队伍集体离开。当时公司叫我回来当部长。我本来不情愿,一是得罪人,二是收入少。

但是我反过来又想,如果企业没有了,我还能做销售吗?所以我决定回来。当时格力内部没有规章制度,也没有行为标准,因此:

  • 第一,腐败问题非常严重。

首先,格力的最高领导,他从广西带来的人自以为有后台,为所欲为。给其他人慢慢造成了一个氛围,觉得这些人不能得罪。

当所有人都是察言观色地办事,这个企业还会有希望吗?

其次,有人说一讲到格力电器,只有两个字——太黑。比如招聘,一个普通工人都要500块钱才能进来;还有搬运工,旺季时,谁给我一箱水就给谁先上货,最后发展到谁给钱就先给谁上货。

不同层面都有腐败,企业的品牌形象怎么可能好吗?

  • 第二,日常工作懒散。

那时,企业淡旺季特别明显,淡季时,员工就坐在办公室喝茶、聊天、吃零食,没有任何压力。我认为人的一生一定要有压力才活得有意义,在挑战之后获得的成功才有价值。

所以,我做了两件事:

  • 第一,成立纪检办。

把每个岗位的标准挂在墙上,员工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参照标准检讨你的行为。比如上班不准吃零食,刚开始大家觉得董姐只是说说而已。

有一天他们正在吃的时候被我发现,一人罚款50元,带零食来的那个人罚100。那时后勤人员最高工资也就800块钱。但下班后,我私下给了他100元,不过我跟他声明,不是你罚的钱,是我给你的钱,因为你家里困难,不忍心再雪上加霜。

这件事看起来很简单,但细节决定成败,我们对小事不重视,等到出大问题时再想解决就难上加难。

  • 第二,与“关系”作斗争。

我们总经理从广西带来一个人,开票的。所谓“县官不如现管”,没人敢得罪。但我查账发现了重大问题。

一个经销商拿了500万的货,但1年以后才交钱,这意味着我们对他有特殊政策。所以我立了一个规矩,财务通知发货,你才能开单。

我认为作为领导干部带来的人,应该比别人的要求高一倍。有一天他被我逮到有一个经销商没给钱,他把货给发了,而另外一家有钱在帐上,没有发货。

我不管他如何解释,罚款100,全公司通报,工资降一级。

第二天老板就找我,说不应该降他工资。但我跟他讲,我要是权力够大,就开除他了。不是我跟你过不不去,是他和你过不去,我维护企业的利益,就是维护你的利益。

你要不就免我职,我大不了还做销售。而作为老板,他会吗?他免了我,就是免了整个公司的信心。

所以无欲则刚,你叫我干,我就把事情干好,把权力用足、用透、用好。有人说我比较好斗,确实。但不跟这些行为斗,我回来做部长还有什么意义?所以应该说我是老板最好的打手。

5

要管别人,先管好自己人

现在,我完全可以介绍亲戚到格力工作,或者用熟人来做上游配套,企业内部不会有人说我什么,但是这种行为会为企业的文化建设带来隐患,可能导致产品,乃至整个企业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在1995年5月份,天气正热的时候,武汉的一个央企老总,他告诉我哥哥只要帮他拿100万的空调,就给两三万块钱。我也不知道他们怎么会找到我哥哥的,然后我哥哥很高兴,因为发财机会来了,所以就打电话跟我说,希望能到我这来拿空调。

任人唯亲,可能导致产品,乃至整个企业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从经济来说,我们企业没有受到任何伤害,因为卖给谁都是一个价,而且卖给他,经销商也赚钱,我的哥哥也能得钱,是三赢的局面。

但是,我这样做了以后,所有我的下级,我的下属,我们的经销商,都会用另外一个思维来看:

第一,我的员工会想:你当部长都可以做,我们也给我们关系好的经销商,大家合伙,大家都发财,可能会形成这样一个效应。

第二,经销商会想:到格力只要找关系就行了,它就没有制度了,变成了一个关系学。

第三,我要是这样做了以后,我怎么再去让我的员工遵守纪律。可能最终是所有的商家,无论是他用什么样的手段,拿到你的货,但是他从内心里面,他不认可你企业,他对你企业没有信心,我们最大的损失,是没有信心,没有诚信。

所以当时把我哥哥拒绝了。

我哥哥就很郁闷很生气,结果这个经销商,反过来还打电话问他,说这是你亲妹妹吗,我哥哥当时就写了一封绝交信:我没有你这个妹妹。

我哥哥是真的不理解,十几年都不来往,因为他一封绝交信已经给我,是不来往。去年他生病的时候,我去看他,他后来讲了一句话,我觉得也是蛮感动的。

他说我今天终于理解你了,你付出那么多,你当时能给我方便不给我方便,他说我也能够理解,如果我们都去拖你的后腿,可能格力电器没有今天。

6

如何让每个员工都爱企业?

在我们格力,首先没有等级之差。每一个岗位都应该受人尊重,这样的企业才可以容纳人才。

我们一线的工人,基本上都是来自农村,也就是过去的“农民工”。

但格力电器从1997年开始就杜绝在公司里面说“农民工”。不能因为岗位不同,我们就歧视他们。

每一个岗位都应该受人尊重,这样的企业才可以容纳人才。

他们文化都是初中,但是我们今天都能把他们培养成管理者。他们作为一个榜样,给别人带来了目标和方向。

还有我们的员工一直担心买不起房子,怎么办?

其实,这不是我们员工要思考的,而是我们企业“当家人”要思考的。

现在我们给一线员工一人一房,结婚后可以给两房一厅,退休后房子归员工。我们要尽可能给员工带来安全感。

但是我们要他们保证品质与质量,因为只有每天一道工序都把质量控制好,才能给消费者带来优质的产品。

我们每个环节都不能出错,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出错的话,整个链条就会不完整,就可能伤害我们的消费者。如果真正伤害了消费者的话,我们消费者就不会要你,最终受害的还是员工。

所以要让每个员工都爱这个企业,只有每个人都爱企业、都愿意付出,这个企业才有竞争力。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人力资源管理)


科锐国际

作为领先的整体人才解决方案服务商,以及中国首家登陆A股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科锐国际目前在中国大陆、香港、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全球市场拥有79家分支机构,1,500余名专业招聘顾问,在超过18个行业及领域为客户提供中高端人才访寻、招聘流程外包、灵活用工、招聘培训等解决方案。在过去22年中,科锐已与2,000余家跨国集团、国内上市公司、快速成长性企业及非盈利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过去一年中,科锐国际成功为企业推荐的中高级管理及专业技术职位超过15,000名,全风险灵活用工人次超过60,000。2017年6月8日,科锐国际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股票简称:科锐国际;股票代码:300662)。欢迎访问www.careerintlinc.com

应对人才竞争加剧,企业如何设计系统性的人力战略?

只有紧扣业务发展诉求,深入挖掘、预测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现状和潜在纠结点,进而系统梳理、制定的人力资源举措才有其战略性内涵。

,是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企无人则止”的描述形象地传递出人才作为企业创造和传递价值的操控者,对企业业务发展的重要性。世界范围内的优秀企业家们一贯将人才视若珍宝——比尔·盖兹说:“失去最优秀的20位人才,微软就不再是个重要的公司”;马云则说:“公司的第一产品一定是你的员工,其次才是其它”。BCG全球人力报告(Creating People Advantage 2014-15)曾经对此进行过实证研究,数据显示:卓越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卓越的企业业绩表现间存在显著关联。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而在中国经济进入全面结构性调整期、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当下,由于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快速发展积攒起来的系统性人才缺口可能在未来进一步放大。如何在人才稀缺的大环境下系统化应对企业业务发展带来的人力资源需求?如何更有效地依据业务诉求对人才予以识别、任用、培养和保留?……“人”的挑战为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多棘手的新课题,企业希望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转型为业务伙伴的诉求也愈加强烈和紧迫。

人力资源战略之痛

应对人才之惑,我们看到最近几年不少中国企业在强化人力资源、人才管理方面进行了颇多尝试。其中,将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从服务供应商、职能专家上升至转型推动者甚至企业战略业务伙伴,从而提升其对企业战略业务发展的影响力和贡献度更是近年的热门话题。但是,我们注意到,尽管企业纷纷仿效,但许多并不了解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转型过程中所需的制度与思想上的改变和配合。

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痛点是:面对人力资源需求缺乏系统性应对之策。谋求国际化布局,了解当地政策环境和经营运作机制的国际化人才需求即应运而生;开拓多元化业务,新的业务领导人和职能专家血液便亟待补充;即使是企业的传统优势领域,也会频繁面临区域扩张、技术升级、决策加速等一系列业务和管理挑战。

 

外界多变的商业环境不断影响着企业的战略选择和业务策略,更带来多变的人力资源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紧扣业务发展诉求,深入挖掘、预测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现状和潜在纠结点,进而系统梳理、制定的人力资源举措才有其战略性内涵。然而,我们还是经常看到不少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主动或被动地定位为支撑服务性质,日常工作停留于基本操作层面,如:发放薪水、招聘等;面对问题,倾向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非以战略视角和业务语言规划分析,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打造系统性的人力战略

BCG认为,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或优化往往有三方面的动力来源:与(新)企业业务战略对接、应对外部人力资源大趋势以及缩小内部能力差距。其中,第一种动力来源与企业业务发展和战略转型高度相关,并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是否有能力识别战略目标要求与现状的差异、进而制定出足以支撑组织能力提升、应对企业业务转型的人力资源规划提出了较大挑战。第二种动力来源则要求人力资源部门密切关注最新的人力资源管理趋势及人才领域发展主题(如新生代管理、全球化等),并结合企业实际快速反应、制定规划。

那么该如何系统化地制定人力资源战略呢?BCG认为,制定人力资源战略需要同时结合公司战略、外部挑战和内部情况三方面因素,从上至下予以规划(参阅下图)。

  • 公司战略提供“我们需要什么人才”的输入。首先,通过对公司战略目标的分解,推导所需的关键组织能力(如:跨部门协作、行业专家、良好的运营能力等);再从所需建设的组织能力出发,推导出对人力资源战略的启示及所需的人力资源举措(如:保证员工数量满足业务增长需求、确立各层员工所需的技能和能力组合、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传承等)。
  • 外部挑战部分提供“人力供应如何”的输入。在这个维度上,我们需要着重分析社会和行业的人力资源趋势将如何影响企业所需人才的供给,以及企业需要采取哪些人力资源战略举措予以应对。例如,我们发现中国劳动力的老龄化将带来未来劳动力资源短缺的预期,同时未来职场的主力军90后相较他们的前辈,更关注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以及自我价值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对未来主要劳动力市场的谈判优势将可能极大弱化。
  • 内部情况视角提供“我们的现状如何”的输入。聚焦于此,我们能得到诸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目前哪方面的能力较弱?”的启示。通过访谈、问卷或其他调研方式,去了解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各环节上的优劣势,无疑将为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提供更加贴合企业实际和受众的视角。

有了这三大输入,经过进一步的整合分析便可输出人力资源战略举措长名单,再通过集公司高层、业务部门领导人及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之合力的内部研讨对长名单进行优先排序,并根据内含逻辑确定关键行动领域、路线图、后续行动方案,最后安排试点计划予以具体落实。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BCG波士顿咨询,著作权归原创所有


科锐国际

作为领先的整体人才解决方案服务商,以及中国首家登陆A股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科锐国际目前在中国大陆、香港、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全球市场拥有79家分支机构,1,500余名专业招聘顾问,在超过18个行业及领域为客户提供中高端人才访寻、招聘流程外包、灵活用工、招聘培训等解决方案。在过去22年中,科锐已与2,000余家跨国集团、国内上市公司、快速成长性企业及非盈利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过去一年中,科锐国际成功为企业推荐的中高级管理及专业技术职位超过15,000名,全风险灵活用工人次超过60,000。2017年6月8日,科锐国际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股票简称:科锐国际;股票代码:300662)。欢迎访问www.careerintlinc.com

2018年如何最有效的招聘?

金三银四,是招聘的高峰期,到底如何在这个高峰期做好招聘的工作,并且招到合适的人才呢?

01

招聘前

要做好人才招聘工作,前期的准备工作必不可少。作为HR要做好以下五方面的充分准备:

(1)招聘需求的明确和岗位相关细则要求准备 

根据企业年度经营计划及拟定的年、季、月度招聘计划制订各部门人员需求表,对人员的需求进行详细分析拟定需求汇总表

根据需求汇总表进行需求迅速审批和决策,然后拟定详细的岗位说明书,使岗位说明书为招聘工作带来最大限度的帮助与支持。

(2)整合招聘网站,丰富招聘渠道 

根据岗位的用人需求,分析所在地人才市场的情况和动态,及各种招聘渠道方式的优劣。

综合对比分析及岗位所需人才的要求和标准,进行招聘渠道的选择。

整理各类招聘网站账号,分析他们各自特点,要知道不同的行业、不用的岗位所用的招聘渠道都不尽相同。

譬如说:招聘美容人才就上138美容人才网。

整合各种招聘渠道,可以提高招聘效率。

(3)招聘信息的拟定与宣传准备 

招聘信息的拟定:

主要包括企业业务简介、创始人及企业文化、企业显著优势、职位要求与标准、岗位发展平台与待遇、招聘人数、企业联系方式。

做好宣传准备:

包括招聘海报信息发布、企业宣传DVD、企业宣传册、企业特色产品、面试官名片等。

这样子可以使招聘信息对人才具有最大的吸引力,同时要善于借势进行宣传企业的愿景和目标,以便求职者对企业有更直观的认知,留下深刻印象

(4)招聘前的相关资料、接待、测试准备 

要拟定详细的招聘工作计划,其中必不少的是要做好相关招聘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如准备好:岗位说明书、A4纸、笔、会议室、面试间、休息间、电脑、企业资讯、接待人、茶水等,使各项工作准备就绪,责任到人,让求职者来企业时产生好感,增强求职者的信心。

(5)面试官与面试题库准备 

根据所招聘的岗位要求和标准,有针对性的设计面试题库

同时还要就面试过程中所需用到的相关道具、产品、案例等做好准备

HR要成立面试小组,对各部门把关的面试官和主面试官要提前一周通知,争取所招岗位的直接领导参与面试,以便迅速做出录用决策。

02

招聘时

(1)看简历时判断候选人信息的真实程度:

是否存在针对伪造工作经历、夸大工作能力等问题?

面试过程中才用可抓住某些你认为可疑的点深入追问,刨根问题;然后观察候选人的反映以及回答是否有漏洞;

另外可以利用好背景调查的方式对应候选人提供的工作经历进行进一步的印证。

是否存在学历造假问题?

可以用过学信网进行查询

个人认为,如果是对学历要求比较高的岗位,面试时要主动和候选人沟通此岗位对学历的要求,并且要求候选人提供学历学位证明。

如果是对学历要求不是特别严的岗位,主要还是以考察候选人的工作能力为主。

是否存在面试爽约问题?

相信这个问题是每个招聘HR都会遇到的事情,这个时候除了抱怨候选人缺乏诚信之外,那么HR要如何降低面试的爽约率呢?

电话邀约的时候就要了解候选人的求职意向薪资预期以及对工作地点的要求等。

如果候选人有意向,就可以约定合理的面试时间(顺便给方便联系的电话号码,以防候选人临时有事可以通知)。

邮件、短信的面试邀约函都要体现出应聘的岗位、应聘岗位的要求、面试时间、地点、乘车路线、公司网址等内容。

(2)面试时遵循四大原则 

l信息公开原则:一方面是给候选人公平竞争的机会,另一方面也是使得招聘工作置于社会的公开监督下;

公正平等原则:对候选人一视同仁,营造平等竞争的择业环境;

效率优先原则:灵活选择招聘形式,降低招聘成本;

双向选择原则:企业和候选人都有对对方的选择权。

03

招聘后

(1)创建舒适健康的工作环境 

中小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该关注对员工的关心与照顾

企业要与员工及时沟通了解人才的思想动态和相关信息,减少人才对企业的不满,美化企业工作环境;

检修或更换办公设施,增加企业间的交流活动,使员工在工作时有一个开朗愉悦的好心情,形成良好的员工工作氛围。

(2)支付有竞争力的薪资和福利 

生理需求是人的第一需求,人们都追求更体面、更舒适、更宽裕的生活。

这种生活方式的基础是经济收入,人们需要从工作中得到应得到的工作回报,是理所当然的。

当然,对人才的工资、奖金、福利,不一定要付出最高的。

根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使人才得到的收入报酬和享受的福利待遇与其经历、能力、业绩挂钩,做到恰如其分,公平合理。

(3)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简称,它为员工描绘了职场的美好蓝图,对员工的职业通道进行了设计,比单纯指定发展路线更有可信度

(4)培养方案 

企业建立人才培养体系,为员工制定培养计划,并投入长期的教育和训练,是一种有目的性的职业生涯规划。

(5)上下级关系沟通 

HR需要对人才以及其直属领导进行沟通,根据新员工的性格、工作质量等等问题展开沟通。

让其直属领导跟新员工多多沟通。除了增强双方磨合之外、也可以了解情况,根据新员工的能力情况,为人才适当提供调换部门机会。

(6)感 情 

企业除了制度外,还要有一定的感情管理,如果没有感情,公司内部到处都是冷冰冰的,那么部门间或者同事间的配合肯定是不融洽的。

要更新企业的人才管理理念。企业应建立起一种“以人为本”的组织理念,强调把人看成是一种资源,而不是成本。

努力建立起一种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合作关系。

同时,企业应为员工的成功制订一套核心价值理念,对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以使企业内的人才觉得自己有发展前途,从而乐意长久地为企业做出贡献。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儒思HR人力资源网,著作权归原创所有)


应对突发性大量招聘,科锐有奇招~

离岸招聘助您一臂之力!

人才访寻、数据盘活、渠道管理,不占工位,推荐合格的候选人,快速到岗。

详情咨询   电话:010-59271343
邮箱:hisalari@careerintlinc.com


科锐国际

作为领先的整体人才解决方案服务商,以及中国首家登陆A股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科锐国际目前在中国大陆、香港、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全球市场拥有79家分支机构,1,500余名专业招聘顾问,在超过18个行业及领域为客户提供中高端人才访寻、招聘流程外包、灵活用工、招聘培训等解决方案。在过去22年中,科锐已与2,000余家跨国集团、国内上市公司、快速成长性企业及非盈利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过去一年中,科锐国际成功为企业推荐的中高级管理及专业技术职位超过15,000名,全风险灵活用工人次超过60,000。2017年6月8日,科锐国际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股票简称:科锐国际;股票代码:300662)。欢迎访问www.careerintlinc.com

在招人这件事上,与其花时间培养,不如花时间选择!

招人是件极其考验耐心、难办的事情,花了时间也不一定能找到合适的;你还要懂得使用方法论!

美国第一资本投资国际集团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理查德·费尔班克)曾说过:

“大多数公司中,人们用2%的精力招聘,却用75%的精力来应对当初的招聘失误。”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难道大家都不懂得这个道理吗?

不一定,招人是件极其考验耐心、难办的事情,并不一定是愿意花时间就能找到合适的。还要有方法论,连大名鼎鼎的雷军都曾说过:“找人是天底下最难的事情!”

雷军的招人留人心法

雷军曾总结说:

“如果你招不到人才,只是因为你投入的精力不够多!我每天都要花费一半以上的时间用来招募人才,前100名员工每名员工入职都亲自见面并沟通。

不少创业者抱怨找不到人。其实,无论什么样的企业,找优秀的人都很困难。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两种办法:

一、花足够的时间找人,至少70%;

二、把现有的产品和业务做好,展示未来的发展空间和机会,筑巢引凤!”

雷军的诚心以及自身的信任背书,使他在一番努力之后,组建了小米开始时的超强团队。据统计,小米有一半以上的员工来自谷歌、微软和金山,平均年龄32岁,大部分是本科毕业10年、或研究生毕业7年的有经验人才,正是激情四射、精力充沛的大好年华。

更重要的是:招到人才之后还得懂得守人才。

雷军拿出一套薪酬组合方案:

“我们邀请任何人加入的时候会给三个选择条件,他们可以随便选择:

第一,你可以选择和跨国公司一样的报酬;

第二,你可以选择2/3的报酬,然后拿一部分股票;

第三,你可以选择1/3的报酬,然后拿更多的股票。”

实际情况是:

有10%的人选择了第一和第三种工资形式,有80%的人选择了第二种。小米工资“2/3的报酬”也是不低的数字,足够员工照顾生活,因为他们持有股票,非常乐意与创业公司一起奋斗,共同成长。

招聘,不只是HR的事

可能会有人说雷军创立小米时,已经名声在外,找牛人还是比较容易的,一般的企业招聘哪有这样的社交网络和个人魅力呢?

其实企业创始人个人是不是大牛只是一个加分因素,并不是决定因素。雷军找人里最值得学习的是“事必躬亲”这一点,很多人到了雷军这种段位,就已经把招聘权力部分或全部下放了。

原阿里巴巴CEO卫哲在公开场合演讲时就曾提到:

“阿里刚创建的时候,大概在公司400-500人的时候,公司任何人马云都要见,亲自面试。任何人,包括前台接待,包括保安。所以,今天阿里诞生出一些传奇性的人物,很励志的人物,也没有什么好稀奇的。

阿里今天的首席人力资源官,做过菜鸟董事长的,童文红。她原来是军嫂,从前台做起,然后做行政经理,做人力资源,管业务,管客服。最后,成了菜鸟的董事长。

假设一下,如果这个前台接待,是行政经理面试的,那么她的出路,就是行政经理。但是马云面试的,她就有可能成长为副总裁。

我们也碰到中小企业老板,大概员工人数在一两百人,就说有人力资源部门了,招聘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情。我不再管招人了。那我说,你在忙什么呢?他说我又是开会,又要出差,又要做销售,又要做客服。

我说,你在降级,做不该你做的事。那么为什么你会降级,做这些事呢?因为你没有招对人,你没有把时间放在招聘上。结果形成了恶性循环,因为招的人不行,你要替他们去干,他们本来该干的事。

招聘源头的第一件事就是不轻易下放招聘的权力。中国有很多公司,人力资源开始出问题,就在于下放招聘权力。”

优秀的人才,都有共性可循

那么如果公司招聘制度确立好,老板也决心撸起袖人亲自招人了,如何于茫茫人海中辨别气味最对的那些人呢?

虽然说公司千万个,业务也不尽相同,但优秀的人才身上却是有些共性可循的。稻盛和夫认为,人可以分为三种:

▶ 第一种,是点火就着的“可燃型”的人;

▶ 第二种,是点火也烧不起来的“不燃型”的人;

▶ 第三种,是自己就能熊熊燃烧的“自燃型”的人。

要想将自己的能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让工作顺利进行,就必须成为热爱工作的“自燃型”的人——能卷起漩涡的人,方能成为领头羊。

所以排序应该是:自燃型>可燃型>不燃型。

不燃型的人哪怕只有一位,也会给整个公司和团队带来不好的影响,坚决摒弃!尤其是对于小公司、小团队来说,本来就没什么时间花在琢磨管理上,招进来的人,最好很快就能提上枪和大家一起向前冲。

晨兴资本的刘芹就认为:

“小公司、小团队不要找需要被管理的人,要找有自驱动力,他能被你的 Vision 所感化,他自愿加入。人数越少越好,我不知道要多少,有的可能 10 个人就够了,有的 30 个人,有可能更多。

如果你自信你找来的个个都是特种部队,其实不需要太多人。我比较反对创业公司找一帮需要花时间培养培训的。”

无论什么工作,一个人单枪匹马总是很难做好。如果把工作比作一潭水,好的员工就是能让自己卷起旋涡,成为漩涡中心;再把周围的人卷进去,促发“鲶鱼效应”;同时也能让周围那些缺乏忧患意识的“沙丁鱼”型员工被激发起来。

冰山下的招聘方法论

到招聘的面试环节时,可以试试问以下这些问题:

▶ 你曾经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过非常大的困难吗?请讲一件事情来说明。

▶ 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 你当时的处境是什么样的?

▶ 你怎么处理这些困难的?

▶ 这件事最终的结果是什么?

这叫行为事件访谈,这是面试问话里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他的过去的经历来了解他的未来。

不要问他怎么看待困难,怎么看待跟团队里不同人合作这些话,因为你会发现有可能他没做但他说得很好。

最靠谱的是根据他过去的经历去了解他,最核心的是要通过他对事情的表述了解他的内在。一个人面对困难能持续往上走,是因为他内在有个价值观导向。

 

要记住在招聘时很重要的话:

内在决定外在,适合大过优秀,选择好过培养。

尤其是中小企业不能花过多时间培养,与其多花时间培养不如多花时间选择。

 

1、面试时要探寻人选的价值观和内在部分

在设计问话时,你要的并不是问题的标准答案,而是他背后展现出来的能力和内在的价值观取向。

比如当年谷歌面试时有一个问题:全世界有多少个加油站?

 

不知道,这是最真实的答案,但这不是谷歌要的答案。它要考验的是面试者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推演过程,最后答案是多少并不重要。这才叫价值观问话,如果在面试时判断他的个人信念和组织信念是趋同的,就会在后面少花很多精力,企业文化也不会被稀释。

2、怎样选出你想要的人?

再比如,你想找到具备“激情”特质的员工,那价值观问话要如何设计?

毕竟激情无法直接提问或者用尺子衡量,怎么办?

看看美国红帽公司,它最出名的产品是LINUX操作系统,它是全世界唯一一家收益如此之高的纯粹的开源公司。

红帽公司的管理系统,遵循第一条原则就是“因为想来,所以加入”。红帽CEO吉姆Jim Whitehurst说:开放式组织最大的特点是去中心化、权力下放。权力下放就意味着模糊性,往往新员工并没有明确的方向。对于一些习惯了被安排的人来说,红帽显然是一个不合适的工作。

因此,红帽会在招人的环节花费非常大的精力,他们会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去寻找最适合这个组织的人。

红帽的目标是通过技术改变世界,红帽的员工画像是:

他们不信任专业软件公司中坐办公室的工程师们,不愿意把工作完全交给他们来做,希望自己能够影响科技创造的过程……

那怎样才能选出这样的人呢?传统的面试虽然能够衡量出应聘者的个人技能和工作经验,但是文化的契合度在面试环节其实很难做出准确评测。

于是,红帽发展出了一套推荐机制。因为他们深信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员工的朋友圈就是理想员工最大的潜力池

目前在整个红帽,通过内部推荐的员工,占据新员工中比例一半还多。

除了推荐制,红帽公司的面试问题也都是精心设计的。

吉姆说,每次他面试都会问对方对老东家的一些非常具体的问题,比如营收情况、竞争对手等等。他深信,一个对自己工作之外毫无好奇心的人是不可能有强烈激情的,而激情是红帽最需要的一种品质。

哪怕一个人此前对开源完全不了解,只要他曾经对某件事儿非常有激情,吉姆也会考虑,因为他相信,红帽能够让一个有激情的人把热情转移到开源软件上来,却没有办法把一个本身就毫无好奇心的人变得积极进取。

3、被大多数HR忽略的招聘文案

最后,在价值观问话面试之前还有一件事,就是价值观招聘文案。

 

很多企业的招聘文案里是没有价值观的,要注意:不是把价值观直接写进去,这是没用的,是要糅合表述在文案里。

为什么要写进去?

因为招聘时我们首先是招爱我的人,再筛选我爱的人。招聘的本质是吸引,灵魂是营销。精彩的招聘文案都不是以人力模型来招聘,而是以价值观来招聘。

自燃型的人才百里挑一,但是找到了就可以以一顶百;再组合上一些可燃型的人才,会成为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本文来源:高维学堂(ID:gaoweixuetang),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疑义请联系我们)


科锐国际

作为领先的整体人才解决方案服务商,以及中国首家登陆A股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科锐国际目前在中国大陆、香港、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全球市场拥有79家分支机构,1,500余名专业招聘顾问,在超过18个行业及领域为客户提供中高端人才访寻、招聘流程外包、灵活用工、招聘培训等解决方案。在过去22年中,科锐已与2,000余家跨国集团、国内上市公司、快速成长性企业及非盈利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过去一年中,科锐国际成功为企业推荐的中高级管理及专业技术职位超过15,000名,全风险灵活用工人次超过60,000。2017年6月8日,科锐国际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股票简称:科锐国际;股票代码:300662)。欢迎访问www.careerintlin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