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加班的这些“坑”,HR 千万要小心!

当今职场,加班文化盛行,熬夜加班现象在大多数上班族看来早已习以为常。很多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都存在加班现象,但是,如果 HR 在处理加班相关事宜时稍有不慎,就很容易给企业带来风险。那么,我们又应该如何预防这些风险呢?

你了解员工上的是哪种“班”吗?

 

想要算好加班工资,就得先了解工时制度的相关知识,我国目前有三种工时制度,即标准工时制、综合计算工时制、不定时工作制。其中,标准工时制是我们最熟悉的,即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小时。标准工时制度是实际生活中存在最广泛的工时制度,是实行其他特殊工时制度的计算依据和参照标准。

 

不定时工作制是一种因工作性质和工作职责的限制,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不能受固定时数限制,而直接确定职工劳动量的工作制度。

 

对于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职工,用人单位应按劳动法的规定,参照标准工时制核定工作量并采用弹性工作时间等适当方式,确保职工的休息休假权利和生产、工作任务的完成。

 

综合工时制则是指分别以周、月、季、年等为周期,综合计算工作时间,但其平均工作时间和平均周工作时间应与法定标准工作时间基本相同。

 

综合工时制加班费是以总工时为计算依据的,且一般情形下,综合工时制不支持休息日的加班费,只有延时加班费和法定节假日加班费。

 

按照目前的法律规定,加班分为三种:平时延长工作时间(平时加班)、休息日安排上班(周末加班)和法定节假日安排上班(节日加班)。

 

三种加班的工资计算方法也有着完全不同的标准:平时加班不低于员工本人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150%;周末加班不低于员工本人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200%;节日加班不低于员工本人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300%。

 

可以看到最低和最高差了2倍,那么怎样才能确定员工是否加班以及加的是哪种班呢?

 

法律对此有明确的规定,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划重点:

 

必须由用人单位安排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必须是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上班才能算加班,如果劳动者在用人单位没有安排的情况下,自己在这些时间上班可能不会被认定为加班。

 

工时制度不同,算法也不同

 

按照法律规定,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时间40小时。如果员工在一周内的工作日上班时间没有达到40小时,但是某天的工作为9小时,那么这个工作日延长的1个小时是否属于加班呢?

 

这要分两种情况处理,如果是属于综合工时制的则不会被认定为平时加班,如果是标准工时制,则按照每天工作8小时的标准会被认定为平时加班。

 

周末加班的认定同样有“奥秘”

 

用人单位安排员工在周末上班,也是分两种情况判断是否属于加班,如果公司安排工作日上班是8小时,那么周末上班肯定被认定为加班。但若公司安排员工轮休,即安排安排员工在1周的任意5天内上班,另外2天休息,那么公司就不用支付周末加班费。

 

法定节假日“没得商量”

 

法定节假日只要公司安排上班,就会被认定为节假日加班,并且按3倍标准计发加班费。无论平时工作时间是否达到标准工作时间,法定节假日是不得安排换休的。

 

加班超过“一天”怎么办?

 

关于周末和法定节假日加班超过8小时的问题,国家规定的加班时间是按照小时数计算,不是按天计算的。因此,周末或节假日加班超过8小时的也是按周末或者节假日加班计算。

企业安排员工加班,便不可避免地需要支付加班费。但如果 HR 能够注意到某些加班中存在的“坑”,提前制定政策规避风险,也是可以为企业省去不少用工成本的。

建立“加班审批制度”

 

只有在用人单位安排下进行的加班,才需要支付加班费。劳动者自愿进行加班,法律没有强制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加班费。因此对于员工在工作时间之外的加班行为,企业可以通过建设“加班审批制度”予以规范。

调整工资结构,降低加班费用

 

为了维持企业用工成本的稳定,对工资结构进行调整是很有必要的。具体操作方法为:在劳动合同及公司员工手册中将员工的工资分为基本工资、岗位工资以及加班工资三部分,并明确以基本工资为基数计算加班工资,总数不变,以此调低加班工资的金额。

周末加班的合理规避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只要企业保证劳动者每天工作不超过8小时,每周工作不超过40小时,每周至少休息1天,即便在周末安排劳动者上班一天,仍然不用支付任何加班工资。

 

此外,企业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以调整休假的形式免除周末加班费的支付。但是,对于正常工作日以及法定节假日的加班则无法进行轮休制度。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HR 加速器,著作权归原创所有)


科锐国际

作为领先的整体人才解决方案服务商,以及中国首家登陆A股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科锐国际目前在中国大陆、香港、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全球市场拥有79家分支机构,1,500余名专业招聘顾问,在超过18个行业及领域为客户提供中高端人才访寻、招聘流程外包、灵活用工、招聘培训等解决方案。在过去22年中,科锐已与2,000余家跨国集团、国内上市公司、快速成长性企业及非盈利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过去一年中,科锐国际成功为企业推荐的中高级管理及专业技术职位超过15,000名,全风险灵活用工人次超过60,000。2017年6月8日,科锐国际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股票简称:科锐国际;股票代码:300662)。欢迎访问www.careerintlinc.com

【最新】机构改革方案来了,对人力资源服务业有何影响?

今天早上《人民日报》公众号发出“重磅!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来了,正部级机构减少8个”的文章,让我们关注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是否保留的问题,一下子明确了:是改革后国务院26个组成部门之一。

人力资源服务业的主管部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下简称“人社部”),国家机构改革如何调整“人社部”,是人力资源服务业同仁关注的重点。

“人社部”是200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成立,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s and Social Securit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MOHRSS) ”,主要职能是:统筹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管理和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的中国国家权力机构。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2008.03.11)“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审议通过组建,同时组建国家公务员局,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管理。不再保留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8年3月31日正式挂牌,而其官方网站也于同日开始运行。

现在“人社部”有23个内设机构,分别是: 办公厅、政策研究司、法规司、规划财务司、就业促进司、人力资源市场司、军官转业安置司、职业能力建设司、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司、农民工工作司、劳动关系司、工资福利司、养老保险司、失业保险司、医疗保险司、工伤保险司、农村社会保险司、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局、调解仲裁管理司、劳动监察局、国际合作司、人事司、机关党委、离退休干部局(以上内容来自人社部官网)。

人力资源服务业与“人社部”职能部门的职责联系紧密。其中与人力资源服务业关系最密切的是“人力资源市场司”。其次是“劳动关系司”,因为“劳务派遣”由这个司分管。

人力资源市场司的主要职能是:拟订人力资源市场发展政策和规划;拟订国(境)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市场准入管理制度;指导和监督对职业中介机构的管理;拟订人员调配政策,承办国家特殊需要人员的调配工作;按规定承办中央国家机关及其在京有关单位接收大中专毕业生、从京外调配人员事宜。

近几年,人社部在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上做了很多工作,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我们身边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从业人员越来越多、越来越好,所以,我们一定不希望“人社部”被机构改革给“改没了”。

从《人民日报》公众号可以看到,这次机构改革原“人社部”的一些部门或职责划出去了,主要有:

1、国家外国专家局并入了科学技术部;

这是可能的影响是:国家外国专家局并入科学技术部之后,明年的“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还会举办吗?还有,今年四月的大会,人社部的领导可能就不一定参加了,科技部的领导肯定要来,是吧?

2、军官转业安置职责划入新组建的“退役军人事务部”;

3、组建国家医疗保障局。人民日报公众号没有介绍这个保障局的组建部门,可能原人社部的一些司会划入,如医疗保险司。

从这些调整来看,这次机构改革对人力资源服务业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当然还没有看到更加明细的方案,是否会的别的影响,今天人大议程中有“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晚些时候可能就有更加明确的信息。

 

这次机构改革“人社部”保留,对人力资源服务业应该是利好的,尤其是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几个大事可能不受影响,:

一是计划今年出台的“人力资源市场条例”的,应该能够延续之前的工作,希望今年能够出台;

二是2017年9月出台的“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行业计划”,应该能够得到更好的贯彻落实;

三是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应该能够在全国继续推进。

机构改革就怕原来的计划放弃、原来的班子解散,很多工作又要重来,新部门、新人新想法,原来的东西可能不再继续。现在,这个担心应该没有了!

最后,希望此次机构改革,能够更好地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亚太人才服务研究院,著作权归原创所有)


科锐国际

作为领先的整体人才解决方案服务商,以及中国首家登陆A股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科锐国际目前在中国大陆、香港、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全球市场拥有79家分支机构,1,500余名专业招聘顾问,在超过18个行业及领域为客户提供中高端人才访寻、招聘流程外包、灵活用工、招聘培训等解决方案。在过去22年中,科锐已与2,000余家跨国集团、国内上市公司、快速成长性企业及非盈利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过去一年中,科锐国际成功为企业推荐的中高级管理及专业技术职位超过15,000名,全风险灵活用工人次超过60,000。2017年6月8日,科锐国际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股票简称:科锐国际;股票代码:300662)。欢迎访问www.careerintlinc.com

你的焦虑,也是你的机遇

我们生活在一个越来越没有安全感的世界

一切事物和节奏都变化太快

我们担心失业,担心婚姻,担心教育

担心老无所依

……

焦虑和惶恐无孔不入1

哪怕再自律的人,都有可能被焦虑打败过。

 

焦虑介于希望和失望之间、边缘与中心之间、开心与忧伤之间,它像是一种不明原因的病症,不够致命,却能让人每天都心慌意乱。

 

手握保温杯的中年人,在朋友圈刷屏养蛙的单身男女,与假装看破红尘一切随缘的佛系青年,都在以自己的方式逃离焦虑。

 

而且,平日里的焦虑一到年底就会呈指数倍地放大:相恋三年无房无车的男友要不要见父母?拿完年终奖要不要换个薪水更高的行业?结婚第三年要不要备孕生娃?

 

而我妈打电话的频率也比平时翻了倍:“谈男朋友了吗?涨工资了吗?什么时候回老家?”问题犹如三座大山,把我这个本想顺其自然的佛系女青年吓得不轻。

 

我今年25岁,独自一人生活在北京,没有房子车子,没有男朋友,只有一点点寒酸的存款。听起来好像丧得不得了,但是换一个角度描述,又会有新的场景:

 

我才25岁,正是智识和经验都在积累的青年时期;我身体还好,自己一个人在北京,无拘无束;银行卡里的存款能略微维持住我的安全感,一切都充满了期待和希望,每天早上醒来,都有一个妙不可言的未来在等我解锁。

2

如果不是有焦虑的时刻,一味埋头向前的话,我们很容易忽视掉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有时候,物质回馈会取代初心,一时间的名利会让我们跑偏,甚至于过多的输出让我们真的以为自己可以被称为人生导师。

 

焦虑的背面,是我们对自己的犹疑。而在犹疑中,我们才能有机会去平衡当下的心态和能力,想清楚未来想走的究竟是一条什么样的路。

 

我写不下去稿子的时候,就从书架上随便抽出一本书来,读到哪里是哪里,没有了目的,反而更容易欣赏到沿途的风景。

 

让你越变越强的,不是你对目的有多执着,而是你的能力和心态有多平衡。

 

跟一位好友吐槽,他常常会回复我一句话:“有多大能耐办多大事,写不出来就等等,还能憋死不成。”

 

那天,我重读了里尔克的《给青年诗人的信》,内容是一个年轻的正在服兵役的诗人怀着虔诚的心给当时的大文豪诗人里尔克寄了自己的作品,并寻求里尔克的建议。没想到里尔克与他的通信竟然持续了多年,10多封信中,把写作的意义、如何面对人生中的无力时刻、如何与寂寞相处写得温暖熨帖。

 

“愿你自己有充分的忍耐去担当,有充分单纯的心去信仰;你将会越来越信任艰难的事物和你在众人中间感到的寂寞。以外就是让生活自然进展。请你相信:无论如何,生活是合理的。”

 

此时,此地,此身,其实细细追究回溯,我们的成长并非毫无痕迹,而是隐秘在每个日出日落的小日子里。在一次次的焦虑后驻足观望,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路。

3

我一个做自媒体的朋友,月入10万+,却吐槽着说:“虽然觉得自己已经做得很不错了,可是看到那么多90后95后甚至00后都那么牛,觉得自己还是挺失败的。”

 

“出名要趁早”,张爱玲曾如此写道。

一个“早”字,仿佛甩不掉的小怪兽,追赶在每个人的身后,让人向前,让人自律,让人提高效率。

 

大多时候你焦虑的是别人得到的东西,转而想着,我能不能得到什么?可是很难有人想到,我能不能像别人一样给予什么?太注重于“得”,总会让我们忽视别人付出过什么,也很难从别人的成长路径中获得些许经验。

其实,焦虑不可怕,任由焦虑发酵,而不去审视内在的需求才可怕。好的焦虑是进步之源,坏的焦虑会把你推向深渊,临界线在于,你是选择了快速解决,还是细水长流。

焦虑的那一刻,不妨告诉自己:或许我这一辈子就这样了呢?接受自己会是一个平凡的人,然后再去想自己的优势,列出自己的年度目标,能完成的,努力去做;注定完不成的,合理修订目标。

人人都在焦虑之中,重要的是学会带着焦虑,按照自己的节奏活下去。即便是最焦虑的时刻,也要做好两件事: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学会和时间做朋友,跟平凡的自己和解。

许多人都喜欢这样一段话,“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直面焦虑,才能让我们解开困惑,学会抵达。

来源:少女成长研习社(ID:Taocituzi77)

作者:七天路过

更多精彩内容

请关注“科锐国际”

科锐国际

作为领先的整体人才解决方案服务商,以及中国首家登陆A股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科锐国际目前在中国大陆、香港、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全球市场拥有79家分支机构,1,500余名专业招聘顾问,在超过18个行业及领域为客户提供中高端人才访寻、招聘流程外包、灵活用工、招聘培训等解决方案。在过去22年中,科锐已与2,000余家跨国集团、国内上市公司、快速成长性企业及非盈利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过去一年中,科锐国际成功为企业推荐的中高级管理及专业技术职位超过15,000名,全风险灵活用工人次超过60,000。2017年6月8日,科锐国际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股票简称:科锐国际;股票代码:300662)。欢迎访问www.careerintlinc.com

李开复:你为什么留不住一流人才?

随着公司的壮大,你一定要非常清晰地找到10%的核心员工。如果公司碰到了问题,大船可能要沉了,但你还有很少的资金只能交给整个公司中10%或者5%的人让他们去探明方向,这个时候你就必须要清楚这10%的人是谁。

我们曾在硅谷参观了各个伟大的公司,包括Google、特斯拉、Facebook等。但最让大家惊讶的公司倒不是这几家公司,反而是看起来貌似只是做了一个网站的公司——Airbnb。

情怀是驱动发展的法宝

我们之前并没有想到要去Airbnb,Airbnb虽然是一个伟大公司,但在很多人看来它就只是赶上合适的时间,做了一个网站。自己要是那个时候,也能做一个Airbnb出来。

但当我们这次从Airbnb参观出来,有一位创始人是这么说的,他说任何认为自己可以做Airbnb的公司,只要去Airbnb参观过一次,就再也不会有任何的念头敢跟Airbnb这家公司来竞争了。

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呢?Airbnb技术很牛吗?并没有。他们的产品特别牛吗?好象也没有。那么他们是市场推广做得很好,变现做得很好?好像也未必。大数据运营很好?也不是。

总结一句话,去Airbnb,我们真的是学到了一个当头棒喝的文化。

Airbnb的文化基本上就是三个字——归属感。

所以在Airbnb的网站,包括你去住宿的每一家房东,都不是说我要多赚点外快,而是精心的把自己的爱、自己的心注入到了产品,无论是Airbnb的产品,还是你住的每一个房间。

我记得,当我们35个人到了Airbnb参观的时候,引导我们参观的有4位导游,而这4位都是公司的员工,他们放下了自己的工作,来引导我们参观。为什么会有4个导游?试想如果只有一个导游,后面的人可能听不清楚,他们是这么重视每一个人的体验。他们为我们介绍了公司上市的途径、融资困难,创始人如何把自己的房子卖了,去租别的房子,不断的布置、去尝试等等。

我们从他们的眼中里看到了,他们对公司及公司文化的认可,还有对我们每一个访客发自内心的主人翁心态。我们相信如果一家公司能将公司的文化贯彻在公司的每一个角落,那这家公司最后一定会做得很好。

当他们在解释自己做产品的时候,是希望每一个访客留言提建议的,一定要让房东知道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所以在Airbnb每年有一万个访客,每一人都成为了他们的粉丝。

我们发现原来情怀是驱动发展的法宝。

这体现在公司的产品服务上,让房东、租客同样享受到这种文化,并且参与到其中,这一切都是让我们深深理解到了这家公司的成功不是靠产品运营赚钱,而是它的文化贯彻在整个公司日常运营当中。这是Airbnb的文化。

而到了特斯拉之后,我们看到的基本就是一个科技愿景成就美国梦的真实写照,这也是我们一位CEO的总结。

我们看到了一个以机器人来操作的工厂,这个工厂里的人似乎是点缀的。工场是以机器造车为主的,里面少数的人基本都是码农,他们做的事情就是在协调这一切的机器,这似乎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愿景,机器人在做事情,人只是在编程。这样的未来其实就是科技的愿景,是非常强大的不可比拟的科技文化。

到了Facebook我们看到的又是什么呢?

Facebook这家公司是希望通过分享,让世界更为开放、更为紧密的连接。我们看到的像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城市,里面有咖啡厅、游乐厅,大家可以留言,好像代表了地图,把全世界每一个世界公民都联结在一起的梦想。

所以走进一家公司,如果它是一家有文化的公司,它就会很直接传递出公司的文化。

透过这几家公司,我们看到硅谷不是只有一种文化,实际上硅谷是一片非常好的土壤,它基于开放、科技、分享,产生了很多不同的苗子、不同的种子,发展出了很多伟大的公司。

而任何一家伟大的公司,都是与众不同且有情怀的公司,这是我们的最后的结论,这一点是和我们去硅谷前感觉很不一样的。

其实,每家伟大的公司,都是有着非常清晰的使命和自己的文化。

所以如果你要打造一家伟大的公司,你一定要知道自己的使命和文化是什么,因为这样的一个使命是公司的灵魂,是有情怀价值的,这样优秀的员工才会考虑加入你,而公司的文化和使命一定是要能够真正的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句套话、废话。

招揽人才能靠文化吗?

一家好公司的领导,要真心地相信自己公司的使命和文化,要不然还不如不要。

我们举例,如果你上班每天看到老板跟自己说,我们公司的文化就是用我们的知识创造自己价值,最大化股东价值,你会相信吗?你会受激励吗?你会相信对自己的工作有指引的效果吗?还是你觉得:骗谁呀。

所以一个好的文化和使命,不但可以让每个员工上班的时候自我激励,而且对他衡量工作是一个非常直接、细腻、客观、可评估的引导力量。

比如说我们在Google工作,Google的价值观是组织全球的信息,让人人能享用。那么我要做Gmail,我应该收费还是让每个人能用呢?我想你的答案就变得很简单了;如果你是在80年代的福特公司工作,你当时的使命是让美国人人买得起一辆车,能够看美国的景色有多么美好。而当你面临一个重要抉择的时候,到底是要做一个非常高档的十万美元的车,还是做一个人人都买得起的车呢?使命就能帮你找到答案。

所以使命不仅仅只是对一个人的激励。这是我们在硅谷学到的非常重要的一点。

一个好公司文化还可以用来做什么呢?就是招揽人才。

在1998年我曾经提过,我们进入了信息社会,这个社会跟工业社会不一样的就是,顶尖人才和普通人才的差异化不再是20%、30%了,而是五倍、十倍甚至一百倍的差距。

那么要找到这么棒的人才,你自己肯定先要有很好的文化。因为这么顶尖、厉害的人才,不会被两三句话忽悠,他要看你是不是真的相信自己说的使命,他自己是不是可以在这家公司实现自己的愿望。

那么顶尖的人才到底有多厉害呢?这次去硅谷我们见了很多顶尖人才。

第一位顶尖人才是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他做了第一个浏览器,后来他在没有云计算的时候,就率先做了云计算,此外还做了第三件厉害的事情,他开创了现在硅谷最火的VC公司。很多人问我们创新工场的模式像谁?是不是YC,我觉得我们更多的像他,因为他对科技有更多的掌控和了解,还有他对投资的项目有非常深的投后服务和帮助。

但是这样的一个人,如果能挖到你的公司去,你是给他0.1%的股份,还是给他30%的股份?

所以如果我们能找到这样的顶尖人才,我们一定要给出巨大的奖励,用最伟大的文化,给他放权,最高的经济利益,让这种厉害的人加入。

假如你今天的公司能有这么一批人才,会不会成就伟大的事业?你还会坚持一定要拥有90%的股份吗,还是会给出1%、5%、10%的股份给这些奇才加入公司。你有80%的股份,公司只值两块钱没有太大意义。

你为什么无法留住一流人才?

离开硅谷,我自己在微软的团队,也看到非常多顶尖的奇才。微软研究院或者Google工程师做得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汇集了这一批超级厉害的能人。那怎么样做好人才的管理呢?我在这里分享我个人的经验。

作为创业公司的CEO,你30%的时间应该花在人才上,其他你该花的时间是树立公司的文化、让自己更强大,这三件事情应该占到你80%、90%的时间。

随着公司的壮大,你一定要非常清晰地找到那10%的核心员工。在国外有一个说法,就是如果你的公司碰到了问题,大船可能要沉了,但是你还有很少的资金,只能交给整个公司中10%或者5%的人让他们去探明方向,这个时候你就必须要清楚这10%的人他们是谁,要对他们有相当程度的认可,要给他们很好的待遇,要了解他们想要什么,放权给他们。

一个老板对于员工做了好的事情,只发钱奖励是不够的。

你作为老板一定要了解你的员工厉害在什么地方,或者是他有什么东西是别人不具备的,你花点时间去理解员工,会比给员工任何的激励都重要。

另外,对员工的放权也很重要。

一个伟大的CEO要对公司方向有非常清晰的掌舵和把控,但是他对于具体的如何去执行技术、产品、售后、销售、市场可能不太清楚,在这里也算是每个能人在自己领域里的一个发展空间。

所以一个什么都要管得很细腻的老板,是没有办法留住一流人才的。

(文章来源:北大纵横,著作权归原创所有)


科锐国际

作为领先的整体人才解决方案服务商,以及中国首家登陆A股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科锐国际目前在中国大陆、香港、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全球市场拥有79家分支机构,1,500余名专业招聘顾问,在超过18个行业及领域为客户提供中高端人才访寻、招聘流程外包、灵活用工、招聘培训等解决方案。在过去22年中,科锐已与2,000余家跨国集团、国内上市公司、快速成长性企业及非盈利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过去一年中,科锐国际成功为企业推荐的中高级管理及专业技术职位超过15,000名,全风险灵活用工人次超过60,000。2017年6月8日,科锐国际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股票简称:科锐国际;股票代码:300662)。欢迎访问www.careerintlinc.com

我聘请的总经理走了!这是他的辞职信和我的回信

这是两封真实的信,字里行间透露的酸甜苦辣,想必许多职业经理人和老板都感觉似曾相识。

被高薪聘请来的总经理在任职五个月中感受到了各种不适,最终怀着感慨和遗憾离开;而在老板看来,问题出在双方对定位的分歧上。看似是管理角色的界定,实质上是两种不同价值观的抗争。

究竟谁对谁错?

总经理的辞职信
L总:

您好!

今天,当我不得不怀着复杂的心情提笔时,心中充满了感慨和遗憾。今天算来差不多是我上任总经理五个月的样子,其间的酸甜苦辣,一言难尽。尽管这五个月已经取得了我们公司历史最好的业绩,但我还是决意离开,这种结局带给我更多的是沉重和反思。

01

反思走入公司的决策

> 是因为原因接受了任命,而非因为目的

当初经过跟您和猎头公司协商,我对公司进行了为期三周的调研,呈交管理诊断报告后我选择了放弃。两天后您亲自开车到我家,而且告诉我,您组织过中层管理人员集体表决,一致通过聘我做总经理,并让他们每个人签了“军令状”,如果某一天因为新任领导的管理需要,对他们进行调整或辞退,任何人不得有异议。

我很感动,自感无法望孔明先辈之项背,无需三顾茅庐;也看您变革决心之大,告诉我把权力完全下放,可以大胆放手地去干;还有一点是我的私心——大学毕业二十年一直在外漂泊,中国人有个叶落归根的情结,而我们公司正好在老家,种种复杂的原因让我接受了这份任命。

问题恰恰出在这里:是因为原因接受了任命,而非因为目的——我迈出的第一步就错了;而作为您,在各项条件尚未完备,尤其在您没有足够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就匆忙引进了一个总经理。

进入公司两个月后,在逐渐意识到公司过分注重短期效益,授权也远不够充分时,我提出了离开。是您的诚心再一次打动了我,是啊,来的时间毕竟太短,完全放权也存在风险,公司失败不起,而员工的渴望、管理的现状也确需引进外聘的高管;我同样也失败不起,作为从业多年的职业经理,更不愿意轻易看到自己的失败。

> 您需要的不是总经理,而是一个总经理助理或者执行副总

企业发展之初,老板的主要管理方式是靠人治。当企业十几、几十个人的时候,企业所有情形都能一目了然,问题一句话就能解决,当组织规模扩张到上百人的时候,自己那双眼睛已经远远不够用了。

您招聘我的目的不仅因为自己飞得太高太快,感觉那些熟悉得连乳名都能随口叫出来的老臣已跟不上自己的思路及企业的形势,还希望借他人之手革除组织的痼疾,又能避免被人说成是炮打庆功楼的朱元璋似的领导。

今天看来,我们双方的定位就没有从根本上取得一致。您是想透过一个外聘的高管把自己的管理思路贯彻下去,您需要的不是总经理,而是一个总经理助理或者执行副总,无非为了促成我进来,冠了一个总经理的名头,尽管您对此一直讳莫如深。

但我们配合的最大问题在于,老板您希望透过一个职业经理去改变下边时,却没有意识到系统问题的根源大多出在自己身上。

职业经理依之,将因错位导致舍本逐末;反之,试图改变老板的结局,往往注定失败的是自己。

因此,我们公司招聘高管,必须在您认识并接受改变自己的时候。

02

反思战略思路的配合

一个企业的战略要统领全局,是企业发展之大纲。战略是基于企业使命的基础上,充分分析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等综合因素并配备必要资源的结果。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配合不同的战略。

> 今天成功的经验,可能是明天失败的根源

企业由快速增长变成停滞不前,已经说明企业发展遇到了瓶颈,长痛不如短痛,趁现在企业效益还好,市场还给我们喘息的机会,应尽快把工作重心放到规范基础管理上,否则受技术、人员素质、管理水平、执行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在质量、交期无法彻底保障的情况下,我们供货越多风险越大,等到我们的品牌信誉出了问题再去补救,就为时太晚!

回顾一下我们公司发展的历史,我们企业的发展,得力于老板您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广泛的社会资源,我们是在行业竞争力极其弱小的情况下,借火爆的行业形势,靠低端产品和价格优势迅速膨胀起来的,我们赖以成功的增长模式就是复制规模。

尽管您嘴上承认规范管理为第一要务,但内心似乎更偏好规模效益,做得更大,然后更强。

但是,做大还是做强,要看企业发展的阶段,不是凭感觉或拍脑袋出来的。今天成功的经验,有可能是明天失败的根源。

> 老板的格局决定一个企业的战略,有什么样的战略就会有什么样的企业

我曾在竞争比较激烈的行业做过,深刻理解残酷的市场竞争意味着什么。不用跟家电业比,即使跟普通竞争状况的行业相比,我们的生存都是问题。今天汽配行业的竞争形势已经从蓝海跨入红海阶段,但我们的思维还未从根本上转变。

包括您在内的众多元老对此不以为然,企业为了快速赚钱难道还错了吗?要这么说,那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不中学毕业就去工作,而要选择上大学?上大学不仅不赚钱,每年还要花费上万元!

也许我们思路相悖的原因在于,在老板您的眼里,企业从无到有,是自己一点一滴心血的结晶,您对待公司更像是对待自己的孩子,尤其随着规模的发展,对企业命运的担忧可谓如履薄冰,容不得半点闪失,导致在战略决策的风险评估和选择上,倾向于经验避免失败。

但我一直在想,当行业形势迅速逆转后,我们怎么办?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靠技术?管理?市场资源?还是价值链?我们都没有优势可言。

03

永远不要做无创见的妥协

一个企业的成功80%在于执行力,优秀的执行力可以弥补和发现战略的失误。而在我们公司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安排会出现大相径庭的结果。下面从公司最基本的几个方面,分析一下我们不能有效推动工作的问题出在了哪里?

> 只换一个包工头,想领着原来一帮盖草房的泥瓦匠盖起高楼大厦是不可思议的

一个公司,组织结构的确定要服从于公司的整体战略,然后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进行岗位分析,进而把合适的人员选拔到合适的岗位。而在我们公司,核心权力层都是跟随您十年以上的老部下,如果这不是问题,那您身边的司机,陆续做了部门经理、副总经理的时候,还感觉不出其中的问题吗?

建筑学中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只换一个包工头,想领着原来一帮盖草房的泥瓦匠盖起高楼大厦,简直是天方夜谭,除非队伍素质提升,要么服从统一指挥,可这在我们公司却难以实现。

> 老板不是救火队长

在公司组织伦理的管理上,您远没有意识到越级指挥对一个企业带来的危害。您对公司的情感是任何人无法比拟的。

您喜欢事必躬亲,对企业的了解甚至哪个角落有个螺丝您都清楚;当您看到工人维修效率太低,挽起袖子就下手,或者认为哪个地方需要调整,现场就调动起资源。

效率倒是有了,但结果是连他们的主管都不知情,原有的计划也被打乱。对此我曾不止一次跟您沟通过,您也意识到其中的问题,但您认为自己就这个脾气。

> 被架空的主管

人事权的控制,将决定一个管理者的权威。

我曾做过两个不同类型企业的总经理,虽不敢说取得过什么成就,但至少运做过他们品牌跃升至前几位。我非常清楚变革的艰难程度,在千名员工中近1/4是夫妻的复杂环境中,一招不慎甚至连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在我们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要接受双重领导,人事调整过分艰难。生产系统内部一个车间主管的任用上,根据其业绩已明显不适合,我建议其直接主管予以调整,主管说自己早想调整,但此人是您不久前直接任命的,强行调整会带来系列的问题。

我曾三次跟您沟通过,但最终的结果是人事变动我事先都不知情:在其出问题后,您一怒之下当众拿下。如此一来,他的直接上级权威何在?部属有必要在乎他们吗?一个个被架空的主管,员工会服从他们的管理吗?当层层都可以不服从安排,企业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

>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让一个人执行不太愿意做的事情时,只有两个办法:一个是通过沟通改变其观念,二是如果不执行意味着将出现其担心的后果。

感谢您在这一点上的大力支持,实际看到的结果是,一路下来被罚的几乎都是一些主管,还有您倚重的那些员工。公司纪律也随之出现空前的好转。

但问题在后边,很多人开始提出异议,穿工作服重要吗?开会响手机能影响企业效益吗?还不如把精力放到多生产一个配件上。在元老们的眼里,企业是他们拼死拼活挣来的,大家拼来拼去拼到最后却突然发现一个陌生人仅凭那点所谓的资历就在坐享其成,不仅高高地坐在他们的头顶上,而且还要享受着他们为企业辛苦半生都无法企及的待遇,内心会产生极端的不平衡,恨屋及乌,自然对新推行的一些政策极具抵触情绪。

而更要命的是您的态度也随之开始动摇。

其实我的目的在于给员工一个信息——从现在起,凡是新颁布的文件都会以此为例,以便为将来推行新的管理制度铺平道路。心理学中,这叫“首因效应”或“第一印象”。还有企业文化建设与冲突,等等。

也许原因在于您承载了一个企业矛盾的核心,既有自身理性和感性的矛盾,也有自己超前思路与原有滞后管理团队的矛盾,还有与外聘高管管理思路和文化的冲突,还要面对各种矛盾的平衡,不同力量博弈的结果往往成了判定决策执行的依据;而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对新招来的人,除了不放心外,潜意识里总希望看到自己的某种影子,既想管住他,按自己的思路运作,又想让他干好。种种原因导致了牵而不放,或者收收放放。

公司的变革必须在您痛下决心的时候。

04

反思如何对一个管理者评价

管理中有一个很耐人寻味的数字,一个组织对某人的评价,如果30%的员工说好,50%员工不了解,20%的员工说差,按说人无完人,这个人还是不错的,事实上这种比例带来的结果却是近70%的人认为这个人不怎么样。原因是影响切身利益的那些人会不遗余力地大肆宣扬某人如何差劲,而认为不错的那些人是很少主动站出来纠正的,最后,那些不明真相的员工也就自然倾向于舆论宣传者观点。

我们对一个管理者评价不是看业绩数字,而是就事论事,凭感觉。

我知道,您耳朵里每天塞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您知道吗?您的一个家庭会议,其影响程度超过我几个会议的总和不止。我知道您喜欢听这些声音,兼听则明,这本身没有错,但那些汇报者如果真正想解决问题(不含投诉),为什么不直接找他的上级?而您又总是在有意无意地寻找支持您信念的信息。

也许,我们职业经理只是站在绩效的角度上看问题,绩效上去了就自以为成功了;而老板您更关心某种决策给组织带来的后果,评价是建立在信息传递者评价的基础上。

在对待具体问题的处理上,职业经理往往认为有益于企业发展的就要坚持,错误的就坚决否定;而站在老板的角度上,有时即使明知职业经理的做法正确,出于各种因素的考虑,也会断然否定,哪怕是牺牲掉。

我们的根本分歧在于,缺乏统一的价值评判标准。

多年的外企经历一直促使我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国内企业的平均寿命不足2.9年?也许现阶段大多数企业需要的不是如何去创造成功,而是首先要懂得如何才能避免失败。这或许是中国培训业的悲哀。

L总,这次我离意已决。我的离开不是为了证明谁对谁错,那毫无意义,管理上也没有哪一种理论界定某种思路就一定对或错。如果老板不对,就不可能有今天企业的成功。我只是对公司未来的命运充满了深深的忧虑,希望通过这次离职促使彼此深入的思考,或许能对公司的稳健发展有所裨益。

感谢这五个月来对我的关心和照顾,您的心地宽厚、雷厉风行和敬业精神让我由衷敬佩。为了避免给企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负面影响,您可以考虑一种有利于公司的方式让我退出。

再次感谢!

礼!

songzy

老板回信

song先生:

你好!

我考虑再三,还是决定提笔给你回复这封辞职信,可能这封信比你洋洋洒洒的辞职信要简短得多。

首先非常感谢你阶段性加盟我们的公司,我也代表公司的全体职工及家人对你这段时间的贡献表示感谢。当你坚持离开这片不适合你发展的“土壤”时,我很遗憾,也很痛心。我并不否认你信上所说的企业的这些问题,而这也正是我竭力邀请你加盟的原因。

下面我逐一答复你提出的问题:

01

关于你走入企业的决策

你我双方的定位问题,是我们分歧的根源。这看似是管理角色的界定,实质上是两种不同价值观的抗争。

你知道,这个企业在风风雨雨中打拼了19个年头,才终于走到了今天。周围的企业一个个在我面前倒下了,我们自己也经历了几次死而复生,如果没有这些九死一生的经历,根本无法体会到个中的滋味。这迫使我不得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同司机开车越久,就越懂得谨慎。有些时候,并不是所有的经验都是负债。

其实你说的这些问题,不仅仅你我,包括企业的那些高管,大多心里也清楚。前几年,企业也曾积极学习某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为此政府部门还把我们树为典型,但公司为这种激进的措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一个企业能经得起几次这样的折腾?所以我不得不压着变革的步伐,而你却把它看成了阻力。

我内心也希望企业发展得越快越好,但我知道,弯拐太急容易跌倒,螺丝过紧容易拧断,这才是你我在授权问题上争议的关键所在。

经验告诉我,企业重发展,更要注重安全,平稳的发展比忽上忽下要明智得多。今天我不敢奢望企业的涅盘重生,就企业的现状看,发展的速度慢一些,至少倒掉的几率要小很多。

说心里话,我不是不信任你,你的人品我也非常赞赏,包括对你背景调查的业绩我也认可。

但你实施的方法,我总需要权衡,因为成功的经验必然基于不同的企业环境,否则广为诟病的家族企业,就不可能有国内外那么多成功的先例。

实质上你我分歧的焦点在于“企业安全”与“企业创新”之间的认识不同,立场不同。我考虑更多的是企业的安全性发展,而你注重的是推动企业业绩的快速增长,其他一切可以摧枯拉朽。如果推进的“改革与创新”给企业带来危险和不确定性,那我宁可选择缓慢的完善。企业毕竟还没大乱到需要大治的时候。

说得不客气一点,你可以把企业当成自己某个发展阶段的平台,但我不能,这个企业不是你所说的“当成自己的孩子”,而是我生命的全部!企业一旦经营失败,你可以拍拍屁股走人,再继续找一个下家,而我呢?跳楼的是我,不是你。

这个社会,老板永远不会有那么多的机会拍拍屁股换个地方当老板,就是屁股拍肿了都没用。毕竟中国没有几个史玉柱,可以换个地方东山再起。当你什么时候做老板,也许就明白了。这无关你是否进入企业。

02

关于战略思路的配合

问题在于,我要你来干什么?我承认,我们在战略思路的配合上,由于沟通的深度远远不够,导致存在了一些误区。

我不否认你超前思路的正确性,但当大家都说你对的时候,错也是对;当大家都说你错的时候,对也是错。

你把业绩指标或公司的效益放到了第一位,但我并不这样认为。我的排序是:首先让企业尽可能的延续下去,其次才是企业的发展。尽管我对业绩指标有所要求,其实是在次要位置。

也许你会问,既然不是为了业绩,为什么还要高薪聘你进来?因为我心里很清楚,再让原来这帮家伙折腾下去,企业很快就要完蛋,正如你100多页的诊断报告所分析的,三年业绩的徘徊也是佐证。

我对他们是爱恨有加,但爱甚于恨。

每当我走进企业的每一个角落,看到的点点滴滴无不浸透了老臣们当年的汗水,包括车间、门卫室都是他们在三九严寒中一砖一瓦垒起的,上面还印有他们冻裂手脸的血迹……千名员工中近1/4是夫妻关系,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他们的身家性命都已经跟这个企业血肉交融了。企业一旦倒闭,他们将无家可归。所以我必须将这个饭碗捧好,已经没有了退路。

到此,也许我的很多行为你就有些理解了。但这些我又怎么去告诉你?不是为了业绩,你会拂袖而去。因为创造效益是你们职业经理能力的证明或者生存的意义,而养活这帮员工则是我朴素的想法,无论你把它叫做小农意识还是狭隘的个人情结。

03

关于对当下工作的推动

你认为,我对你工作的支持力度不够,并把你进入企业后我设立的监督机构看成了一种掣肘,可这是我了解真实信息的重要窗口。

你一味的要求老板去改变,要围绕新的方向和政策,并希望其他人也围绕新高管去适应,可这现实吗?你认为,只换一个包工头,想领着原来一帮盖草房的泥瓦匠建起高楼大厦几无可能。

其实,任何一种管理思路,都能条条大道通罗马,只要能把你们外聘人员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我们这些老臣们积累的丰富经验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拳头即可,但你们双方都过分坚持了自我,让我如同面对自己的左右手,左右为难,无法割舍。

当某一天,他们被淘汰了,让我如何去面对这帮父老乡亲?有些人已经两鬓斑白,他们把一生中最宝贵的年华留给了企业。纵使我可以身背骂名,又让我如何每天都去面对起居一院的眼神?难道仅仅是那点金钱的补偿吗?

再说把功臣一个个的杀掉,将来还有谁肯信任我?也许某一天,当你感觉不爽的时候,你会拍屁股走人,正如你今天的离职。但他们永远不会抛弃我,他们会与企业生死不离,直至终老。

因此,在老板的眼里,忠诚大于能力。

推动高速变革的往往是一些“新生力量”,而我们毕竟面对的都是一些“老人”。大而言之,中国改革开放到今天,我们也一直在走出去,引进来,但我们跟先进外企的差距怎么就那么大呢?因为这是文化使然,需要一个融合的过程。

你说我对组织伦理过分随意,事无巨细都要插手,其实这正是因为出现了问题。你们职业经理抓大放小的同时,工作容易浮在面上。当然我也承认,磨合需要个过程,用对人才是关键,但摆在眼前的浪费,于情于理我无法无动于衷啊。也许我的这种方法有待商榷。

04

关于对职业经理的评价

对职业经理与老板关系的评价,这个话题太大,我不敢妄下断论,但国人几千年来观念的影响、文化的积淀、相互的诚信等等,也许让这种纠结不得不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存在。

我也像所有的老板心理一样,希望这个企业能基业长青,这也是我引进你及其他高管的初衷,只是在实际推动中,与我设想的差距太大,我耳朵里每天塞满了不同的声音,而更多的是抱怨和意见,伴随着干部心态的动荡,我不能不产生疑惑。

这些问题的产生,应该说作为职业经理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说明在沟通环节上仍存在某些问题。

作为类似规模的企业,不照样也有很多通过职业经理的推动,成功地进行了二次创业,成为品牌的么?

对具体事情的评价上,你习惯于只要结果。但我看重结果的同时,也同样注重过程。

管理有两种方式,一个是靠“疏”,一个靠“堵”,也许到最后都能达到同样的结果,但组织付出的代价却天壤之别。

你却说,一个老板的格局和人性决定了企业能走多远,并认为中国富不过三代会是多数国人的宿命,并由此上升到了国民教育;但我知道,一个人不能一日无炊。

在你离开后,我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我个人的看法是,在职业市场还远不够成熟的今天,中小企业如果让职业经理做总经理,老板做总经理助理或许更适合企业的发展。

老板从台前退至幕后,执行总经理决策的同时,既了解了进度,又能协调某些关系,这对民营企业也许不失为一种可以参考的模式,当然不能因此形成第二个权力中心。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领教工坊,著作权归原创所有)


科锐国际

作为领先的整体人才解决方案服务商,以及中国首家登陆A股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科锐国际目前在中国大陆、香港、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全球市场拥有79家分支机构,1,500余名专业招聘顾问,在超过18个行业及领域为客户提供中高端人才访寻、招聘流程外包、灵活用工、招聘培训等解决方案。在过去22年中,科锐已与2,000余家跨国集团、国内上市公司、快速成长性企业及非盈利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过去一年中,科锐国际成功为企业推荐的中高级管理及专业技术职位超过15,000名,全风险灵活用工人次超过60,000。2017年6月8日,科锐国际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股票简称:科锐国际;股票代码:300662)。欢迎访问www.careerintlinc.com

招聘时,面试官就该这样判断候选人职业稳定性!

千辛万苦筛简历、面试、走流程,结果新员工入职没几天就“闪辞”,在HR的世界中,最悲催的事情莫过于此。

公司离职率过高,不仅会对工作开展造成损失,也可能影响全公司的工作气氛,带来诸多消极影响。员工稳定,对公司非常关键。面试时,HR对应聘者稳定性的把控,间接影响着公司未来的人才流动率。那么,如何在面试时识破“闪辞族”,守卫公司的离职率?

 01

从应聘者职业规划程度衡量

一般而言,有较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应聘者稳定性较高。因此,留意应聘者简历中以往工作经历所从事的行业与职位,由此判断职业稳定性:

若应聘者一直在同一行业相同类型的职位工作,这样的应聘者有相当好的职业发展方向与职业生涯规划,稳定性最强。

若应聘者一直在相同行业不同职位或不同行业相同职位发展的,这样的应聘者也有较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稳定性比较高。

即使应聘者以往工作经历不能通过行业、职位进行归类,但目前所从事的职位持续时间较长,已经形成终身职业的趋势,这样的应聘者稳定性也比较高,但在面试时就要与其谈论转变职业发展方向的原因。

 02 

从应聘者以往个人经历的时间衡量

留意应聘者每份工作的延续时间、变换工作的频率、每份工作间的间隔时间等,对应聘者稳定性进行评估。以下一些判断的标准可供参考:

开始工作的5年内,若变换3次或以上工作单位的人员稳定性比较差。

若应聘者以往几份工作的延续时间基本相同,他可能就已经形成了一种离职习惯,这种应聘者的职业稳定性比较差,但属于有规律的。

若应聘者每份工作延续的时间呈增长趋势且变换工作的频率呈递减趋势的,说明应聘者的职业稳定性正不断增长,这种应聘者的职位稳定性会比较好,也比较容易找到规律。

观察应聘者每次工作的起止时间,若工作结束时间基本上都不是合同期内的,说明应聘者中途离职的可能性比较大,相对稳定性也比较差。

若应聘者每份工作间的间隔时间都比较长,说明他往往是在没有找到下一份工作就已经提出辞职或被辞退,这种应聘者的稳定性很差,个性往往也是冲动和不够理智的。

 03 

通过心理测试进行评估

现在很多人才测评软件都会有关于稳定性的测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应聘者的潜意识,为评估提供较为客观和科学的依据。

但应该记住的是,不能仅仅依靠心理测试的结果判断应聘者的稳定性,必须要与通过其它评价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匹配:若结果一致,可以增加评估的准确性;否则,两个矛盾结果要通过更多的评估方式加以验证。

 04 

从应聘者职业规划程度衡量

外在行为都是心理驱动的结果,因此,心理特征的确能影响人的行为。若在面试过程中发现应聘者有相应的心理特征时,就要特别留意其职业稳定性,一般而言,影响职业稳定性的心理特征有欲望、攀比心理、冒险心理等三个方面

  • 首先是欲望。古话说:知足常乐。欲望对人的影响很大:欲望越大的人,稳定性越差,越容易跳槽。
  • 第二是攀比。爱攀比的人总觉得自己吃亏,认为自己可以得到更多,所谓“人比人,气死人”就是指这种现象。当这种“气死人”的心理达到一定强度时,必然会寻求跳槽来缓解。
  • 第三是冒险性。冒险性强的人总喜欢尝试新的东西。长时间呆在同一个工作岗位,不是冒险性强的人所需要的,所以说,冒险性强的人稳定性相对差。
 05 

从了解离职原因衡量

通过个人简历及心理测试,我们可以了解到应聘者稳定性的“参考点”,但需要通过在面试中具体询问每份工作的离职原因做进一步确定。从离职的原因往往可以了解应聘者的动机、个性,也可由此评估其稳定性。

HR们可在面试中提出以下问题,每名候选人使用2-5题为宜关键性人才适当增加,可根据现场情况继续追问。

请谈谈你现在的工作情况。包括待遇、工作性质、工作满意度等等。(关键在于追问对方对目前状况的满意程度,并综合其它因素判断其在本公司的稳定性)

你为什么决定换工作?你认为原公司有什么不足?(观察对方的眼睛,判断对方是否说实话。把原单位说得一文不值的人不宜录用)

你最喜欢的工作是什么?为什么?请谈谈你在选择工作时都考虑哪些因素?如何看待待遇和工作条件?(同时可判断对方的分析能力和自知力)

你为什么选择来我们公司工作?你对我们公司了解些什么?你为什么应聘这个职位?(只为找到一份工作糊口而盲目求职的人培养潜质不高,但对公司的不了解不应成为重点)

你对我们公司提供的工作有什么希望和要求?(能大胆而客观地提出要求的优先,提出不切实际要求的可不予考虑)

你认为自己有哪些有利条件?哪些不利条件?如何克服这些不利条件?(对方阐述“不利条件”时应盯住对方的眼睛以作出判断)

你喜欢什么样的领导和同事?(喜欢什么样的人,自己也将最终成为那种人)

你认为在一个理想的工作单位里,个人事业的成败是由什么决定的?(价值观的一种。不同的职位需要不同价值观的人,但基本观念不能和企业文化相差太远)

你为什么喜欢这种工作?请明确说出理由。(了解对方的职业倾向,以判断对方是否适合应聘的职位)

你为什么要选读这个专业?你所学的专业和我们的工作有何关系?(当对方专业与本职位关联不大时使用本条)

 06 

从与组织合适度衡量

组织合适度指的是组织的行为方式与价值观是否与应聘者相适应,这是工作满意度的一个重要部分,也往往成为员工决定是否离职的重要考虑因素。

面试时,首先需了解应聘者将所处组织的工作氛围,必须重点了解的是应聘者未来直接主管的工作风格。

另外,通过了解应聘者以往经历的工作节奏,与他需进入的团队进行对比,若工作节奏比较匹配的话,应聘者的组织适应度会比较高,稳定性也比较好。

07 

从工作地点合适度衡量

工作地点合适度指的是应聘者对目标工作的工作环境及地理位置是否满意。

这往往是招聘过程中被忽略的问题,实际上,在招聘过程中,应聘者了解到他们的工作地点后就退出了应聘,或者入职几天内就由于工作地点的原因提出离职的例子并不鲜见。

 08 

了解应聘者对职业稳定性的态度

对变换工作比较频繁的应聘者,可以问这样的问题:“年轻人可以用一种‘旅游’的心态来面对各行业各岗位的工作,然后再选择长久的职位,请结合你的实际情况,谈谈对这种问题的看法”,当然,并不是同意这种观点的应聘者都是稳定性较差,要具体询问他们所持的态度,以及他们是否希望稳定下来。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人力葵花,著作权归原创所有)


科锐国际

作为领先的整体人才解决方案服务商,以及中国首家登陆A股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科锐国际目前在中国大陆、香港、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全球市场拥有79家分支机构,1,500余名专业招聘顾问,在超过18个行业及领域为客户提供中高端人才访寻、招聘流程外包、灵活用工、招聘培训等解决方案。在过去22年中,科锐已与2,000余家跨国集团、国内上市公司、快速成长性企业及非盈利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过去一年中,科锐国际成功为企业推荐的中高级管理及专业技术职位超过15,000名,全风险灵活用工人次超过60,000。2017年6月8日,科锐国际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股票简称:科锐国际;股票代码:300662)。欢迎访问www.careerintlinc.com

整体解决方案

一站式解决人才瓶颈,满足客户复杂而多样业务需求

中高端人才寻访

针对中高级管理、专业技术人才短缺,提供深入的行业及职能解决方案。

招聘流程外包

针对企业提升招聘策略、优化流程、保障高质量招聘结果,提供整体或部分定制招聘流程外包。

灵活用工

针对招聘旺季、新项目、员工短期替补及编制紧带来的人才短缺,提供短中长期项目及人员外包。

招聘咨询

针对招聘策略、体系、流程障碍,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人才测评

针对企业人才深度评估需求提供针对性的人才测评工具、方法及咨询服务。

招聘培训

针对招聘技能不足,提供系统的招聘策略、技能培训。

校招及雇主品牌

针对节省成本,提升校招数量及质量的需求,提供以结果为导向的校园猎头、校园招聘会、雇主品牌传播。

转职服务

提供员工职业转换委托、辅导、咨询及安置。

智库专家服务

针对企业战略决策创新需求,提供行业智库专家知识共享服务。

 

SaaS人才招聘及管理系统

结合智能SaaS平台与专业人力资源服务,提供候选人招聘、薪酬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服务支持。

招聘平台

在线猎头B2C求职平台与全新互联网+灵活用工服务平台,支持雇主基于细分职位匹配中高端及灵活用工活跃人才。

优 势

针对行业及职能的深度解决方案

结合科锐国际21年的行业及职能经验积累,深谙人才特征,提供精准的人才解决方案。

亚洲最大的候选人访寻中心

分别位于中国苏州工业园及印度班加罗尔,超过300名专业顾问,年度执行海内外大批量招聘项目超200个,为招聘团队提供快速、高效、坚实的支持。

 

实时更新的在线人才库

400万+中高级管理及专业技术人才库,支持高效候选人搜索,实时跟踪、更新、整合候选人信息。

 

统一标准的跨区服务

79家全球分支均采用先进的ERP系统管理,遵循招聘流程SOP,确保为客户的跨区业务提供统一标准的服务。

 

360度渠道开发管理

开发、整合、优化招聘渠道,为企业定制渠道传播方案,树立企业雇主品牌形象。

 

前瞻的人才市场调研

定期发布针对雇员及雇主的调研报告,如《企业招聘现状及趋势》、《行业薪酬指南》、《雇员敬业度调研》等,揭示人才分布、市场变化及雇佣风险。

跳槽季,高段位HR如何做好离职面谈?

眼睛一眨一闭一睁,又到了跳槽黄金季了。每年这个时候,作为HR的我就只能感叹:风萧萧兮易水寒,员工一离职兮不复还。问HR能有几多愁,还不是看着员工离职眼泪向东流。

不过你以为只要员工提出离职,我们HR就可以功成身退了吗?当然不,还有一项重大的任务等着我们呢,那就是离职员工面谈。可不要小看这次离职面谈,虽然大多数员工提出离职的时候都是心意已定,但是如果能做好离职面谈,也是能大大增加挽回员工的机会。

那么,作为一枚合格的HR,该如何与员工进行这次最后、又最重要的面谈呢?请往下看:

一般员工离职,都会在辞职信上写身体原因、家庭原因,或者想要发展之类的话,但如果你相信这就是最真实的理由,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员工离职的原因可是形形色色。有的是因为和同事间产生了误会,有的是因为被其他公司挖墙脚,还有的就是因为薪酬了。当然,员工是不会直接告诉你这些原因的,所以还是需要我们HR去深度挖掘。

那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发现员工真正的离职原因呢?

(1)从其他员工侧面了解员工真正的离职原因。要想通过这个渠道了解员工就需要HR能够真正深入到员工中去,和其他员工打成一片,这才能保证有人和你说真话。

(2)从员工以往的工作和生活判断员工离职的真正原因。是否在日常工作中与其他同事不和,工作开展是否有难度等等……

(3)离职面谈时,通过话术设计,钓出员工离职的真正原因。比如多次询问员工:是这个原因吗?现在准备离职了,能否给我一些改进工作的建议?诸如这样的话术,能够套出员工离职的真正原因。

上面说了那么多原因,但其实要进入正轨的还得是离职面谈,不过面谈前的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那离职面谈到底应该准备些什么呢?

(1)人。一般离职面谈的主要人员是直接领导和HR,两者可以一起谈,也可以分开谈。不过有时候一起谈可能会给离职员工一种压迫感,有可能会适得其反;但分开谈不仅消耗时间,也容易让员工产生不耐烦,但从侧面来看又能体现公司对自己的重视。所以,具体怎样谈,HR还是需要仔细斟酌的。

(2)资料。在面谈前,不管是直属领导还是HR,都应该再仔细看一遍该员工的详细资料,其中不仅包括该员工的离职申请,也包括他平常的绩效成果、考勤资料等。如果有资料记载不清的,必要的时候可以向周边的人了解情况。

(3)问题。问问题之前你可以大致理一个基本框架,比如说对未来发展的规划,对公司领导及发展的一些建议。

4)时间。一般正式员工申请离职,都必须要提前一个月申请,通常需要在对方提出申请之后尽快安排离职面谈,这样能够挽回的几率比较大。“有研究发现,下午3—6点是最适合人们会面谈心的时间。”所以,一般离职面谈安排在这个时间更容易让对方说出真正离职原因,具体时间也可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安排。

(5)地点。一般选择安静的会议室,但是需要提前做点”手脚”使人感觉相对放松,比如可以故意将椅子放乱一些,提前开窗透风等。入座后,一般提倡拐角落座或者斜对面落座,可以让人感觉不那么严肃。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虽然与员工做离职面谈是最后的一步,但也得提前做好策略设计,说不定这样还能改变员工的想法呢。

(1)让员工感受到,他的离职原因是可以得到解决的。就算没有办法解决,他也能对离职原因释怀。

(2)让员工感受到恐惧。比如离职后找工作比较难,收入不稳定之类的。

(3)让员工感受到重视。平常虽然沟通得不多,但我看到了你的努力 ,上个月你完成了多少业绩,取得了多少成就,这些都是能让员工感受到重视的方面。

(4)主动给员工台阶下。当员工了解到离职原因能被解决、又感受到了离职后的恐惧、领导又重视他之后,如果没有台阶给员工下,他即使想改变想法,也不好意思。

作为最后的离职面谈,HR可以把员工的辞职报告带上,并询问他:如果愿意继续留在公司工作,可以当作你从来没有提交过离职报告,该怎么工作继续努力工作。

这样给员工台阶下之后,更能加大员工留下来的概率。

最后,即使面谈结束之后,员工还是决定离开,那做好面谈总结也是必不可少的,至少也能为后续的离职事件提出一些意见及建议。

(1)整理面谈记录。在征得员工同意之后,提炼出员工真正的离职原因,并且存档保存,作为以后类似问题的参考方向。

(2)检查面谈记录信息的真实性。在面谈前拿到该离职人员的一系列资料,以及主管上级和相应同事的意见,检验面谈记录信息的真实性,确保后续所用资源有效。

(3)数据分析。以年度、季度、月度为单位,将该段时间内人员离职原因汇总、分析,全面反映员工离职原因、近期人员变动情况以及员工对公司的建议和意见。

(4)制定改进措施。离职面谈的根本在于减少人员变动和降低人员离职成本。得出了一系列的数据之后,就要相应地制定一系列的解决措施,改善员工离职现象,同时结合员工对公司的建议和意见对公司的制度、人事等作出改进,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离职面谈可不是一件简单事,需要我们HR关心的地方也都多着呢,尤其是在现在的离职高峰期,我们就更得做好离职面谈的准备及策略,说不定哪天就轮到你去面谈了不是。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薪人薪事企小薪,著作权归原创所有)


科锐国际

作为领先的整体人才解决方案服务商,以及中国首家登陆A股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科锐国际目前在中国大陆、香港、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全球市场拥有79家分支机构,1,500余名专业招聘顾问,在超过18个行业及领域为客户提供中高端人才访寻、招聘流程外包、灵活用工、招聘培训等解决方案。在过去22年中,科锐已与2,000余家跨国集团、国内上市公司、快速成长性企业及非盈利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过去一年中,科锐国际成功为企业推荐的中高级管理及专业技术职位超过15,000名,全风险灵活用工人次超过60,000。2017年6月8日,科锐国际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股票简称:科锐国际;股票代码:300662)。欢迎访问www.careerintlinc.com

HR反套路宝典:聘用到未离职员工的风险与规避方案

招聘季的到来为HR的工作更添几分忙碌,应聘者形形色色,作为HR的你有没有认真审核这些人是否已经按照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办理离职手续了呢?

如果忽视这一细节,有可能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法律风险。今天,今天就来说一说招聘未离职人员带来的风险以及规避方案。

1
招聘未离职员工原因
HR之所以会招聘到未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主要是以下两种原因:1.HR没有对应聘者进行背景调查,不管是不是无心之举这都是不应该的;

这里的背景包括劳动者的自然条件和工作条件,其中自然条件包括劳动者的学历、履历、年龄、健康状况等;而工作条件包括劳动者是否与原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劳动者与原用人单位是否订立保密协议或竞业限制协议等。
2.应聘者虚构事实、隐瞒真相导致HR被欺诈。
2
聘用未离职员工的风险
1.HR应确定被录用者已解除与原单位的劳动关系。《劳动法》第99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尚未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对原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HR在招聘员工时,应注意防范这种法律风险。可根据所招聘职位的重要性来建立相关的审核程序,对于中高层管理人员、技术研发人员等重要职位,可要求员工提供其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证明材料。在员工无法提供的情况下,企业可要求员工提供原单位的联系方式或证明人,以便进行工作背景调查。
2.对因员工进入本企业工作可能侵害原单位权益的法律风险予以防范。HR应认识到,若员工与原单位签订有相关法律文件,致使员工进入本企业工作构成违约,或员工使用其“原单位有关资源”(即员工在原单位工作时所掌握的技术材料、经营信息等商业秘密),而使本企业对员工原单位造成侵权,无论员工的行为出于善意还是恶意,本企业都可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HR应注意把关。人力资源部门在招聘、录用员工时,应询问拟录用员工是否与原单位签订有保密协议、竞业避止协议等法律文件,以及该员工在本企业工作是否违反了相关协议,必要时可制作相关确认文件。
3
风险规避方案
1.做好员工背景调查工作①用人单位在招聘录用劳动者时应当注意审查劳动者的背景。

背景包括劳动者的自然条件和工作条件,其中自然条件包括劳动者的学历、履历、年龄、健康状况等;而工作条件包括劳动者是否与原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劳动者与原用人单位是否订立保密协议或竞业限制协议等。②HR应核实劳动者的个人资料的真实性。

比如学历证明、从业经历等。最重要的是审查劳动者是否存在竞业限制义务及保密义务,最好能够向原单位进行核实,以免发生不可预测的法律风险。

2.要求提供解除劳动关系证明

劳动者正常离职,应当由单位出具解除劳动关系证明书。作为HR,可以要求劳动者提供该解除关系证明书的原件,并予以核实。

HR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向求职者的原单位进行核实,求证是否存在解除该求职者劳动关系的事实,必要的情况下对原单位的陈述进行证据固定。

3.要求单位提交同意豁免函

如果求职者系兼职,则HR可以向第一用人单位进行发函或者实地通知,告知第一用人单位该求职者欲与我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征询对方单位的意见,最好由第一用人单位出具书面的豁免函。

法律链接: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第一款第四项明确规定,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从该条款的规定,可以得出我国劳动法并不排斥劳动者存在不止一个劳动关系,即不绝对禁止劳动者兼职。

5.要求求职者签署保证文书如果经过核实或者没法核实求职者此前的劳动关系是否解除,HR可以要求员工保证在签订劳动合同时未与任何其他用人单位建立或者保持服务/劳动关系,其本人与任何第三方签订的所有文件中的继续生效条款不会对劳动合同签订的合法性产生质疑或形成利益冲突,其本人签订劳动合同不与任何第三方的竞业限制冲突。如果违反保证合同,员工有义务承担由此给单位造成的损失。

6.赔偿责任的承担

如果HR不幸真的聘用了未办理离职手续的人员,并且公司也承担了相应的赔偿责任,根据《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六条规定“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

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故企业可根据上述标准要求该员工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文章来源:51社保网   著作权归原创所有)


科锐国际

作为领先的整体人才解决方案服务商,以及中国首家登陆A股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科锐国际目前在中国大陆、香港、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全球市场拥有79家分支机构,1,500余名专业招聘顾问,在超过18个行业及领域为客户提供中高端人才访寻、招聘流程外包、灵活用工、招聘培训等解决方案。在过去22年中,科锐已与2,000余家跨国集团、国内上市公司、快速成长性企业及非盈利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过去一年中,科锐国际成功为企业推荐的中高级管理及专业技术职位超过15,000名,全风险灵活用工人次超过60,000。2017年6月8日,科锐国际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股票简称:科锐国际;股票代码:300662)。欢迎访问www.careerintlinc.com

招聘黄金期到了,神奇的“A级招聘法”拿走不谢

杰夫·斯玛特是彼得·德鲁克嫡传弟子,他和资深人资专家兰迪·斯特里特采访过20多位亿万富翁和30多名高市值公司CEO,还帮助客户猎到1.2万名英才,培训出3万余名经理人。他们提出的“A级招聘法”中,很亮眼的一条就是记分卡。或许在这个招聘季中,会给你一些新的思路。

文 / 杰夫·斯玛特,兰迪·斯特里特

当今职场上,绝大多数企业都经历过聘错人的痛苦。据统计,聘错人的平均代价竟是一个岗位薪水的15 倍!怎样找到你需要的人?

“用A级招聘法找到A级选手”,为领导者们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法。这种周密的招聘流程可以帮你把成功招聘的概率从50%提高到90%。它涵盖填制记分卡、物色、选拔、说服四部分,而记分卡是其中最亮眼的环节。

记分卡是你的岗位规划图

在跟客户初期接触时,我们常常看到:在聘人之前,他们根本不耐烦去搞清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人!

最近我们跟一家全球金融服务机构接洽,对方想聘一名战略规划副总裁。

“这个职位到底是干什么的?”我们问负责招聘的主管。

他回答道:“唔,我们要有一个人协调各个部门,在规定预算的范围内执行计划。我们需要一个综合计划,真的。战略规划副总裁得能够把所有的想法纳入总体计划之中。”

主管的上司招聘经理恰好也坐在房间内。听到这,他急忙打断道:“不是不是,我们要的不是这个!我们不需要战术计划员,我们要的是有远见的领导者!我们要的人能够调查市场,协助制订新战略,开发新产品。我们要的人能够帮助我们赢得竞争。”

接下来20分钟内,房间里一片嘈杂,他们在争论战略规划这一职位到底是干什么的。最终,招聘经理说:“我打算录用最出色的应聘者,但我们需要先确定岗位的职责和聘人的标准。”

 

招聘最先遭遇的失败就是不清楚到底想让被录用者做什么工作。对此,你可能有点儿模糊的想法。团队成员也会隐约猜测你想要什么、需要什么。然而,你的模糊想法和他们的朦胧猜测很可能不相符。

用上记分卡吧!有了它,你就会为某一岗位设定出标准。

记分卡由三部分组成:使命、成果和能力。三者合并,描述了岗位的A级表现——当事人必须做到什么、以及如何去做到。这三个部分把你要招聘的人跟公司战略明确地联系起来。

>>>>

使命:工作的实质

使命是工作核心目标的执行概要。它归结出工作的实质,让大家明白你为何需要聘请某人。

 

要想让使命有意义,必须用平实的语言,千万不能是当今商界常见的冗长辞令。下面这句话可作为经典的反面教材:“此岗位使命是通过改良NPC部核心资产并确保最小沟通缺陷来最大化股东价值。”我们敢打赌,你的公司也常常有这样无聊的表述。我们还敢再赌,写这话的人压根儿不知道那份工作究竟要干什么。把这些废话删掉,让使命简短、动人,更重要的是容易理解!

 

当应聘者、招聘团队以及其他成员无需再三向你确认就知道你想要什么人时,就可以断定职位使命描述写得很成功。

 

关于使命,还有一点要提醒:当岗位需要再聘新人时,不要翻出以前的使命陈述来用。记分卡需要不断调整,而非一成不变。

>>>>

成果:任务必达

成果是记分卡的第二部分,描述了一个人在岗位上必须干出什么。多数岗位需要诞生3~8项成果,可按其重要性排序。

比如一个销售副总裁岗位的记分卡第一项成果是:“截至第三年末,将收入从2 500万美元提升到5 000万美元(年增长25%)。” A级选手能够做到,B级和C级选手则做不到,成果一目了然。也正因如此,它们从一开始就能吓退某些候选人。

 

人们常用的工作描述没什么用,因为它们写的全是工作活动,或者人员入职后将要做的事情(给客户打电话,推销等)。记分卡则不然,因为它聚焦于成果,或者说一个人必须搞定的事情。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工作都能像销售那此清晰地量化成果。这时,要尽量将成果定得客观、可量化。比如说,市场经理的成果描述可能是:“入职后180天内,策划并发起一场新的营销活动。”社区外联员的成果是:“扩大宣传,让不同身份的居民都来参加社区论坛。”你可以轻松地看到新市场经理有无按时发起活动,也可以数清有多少人去参加社区聚会。

 

有意思的是,有了这些明确的规定,新官一上任就能大施拳脚。他们知道别人将从哪方面评估自己,也知道公司和老板最看重什么。他们无须猜测怎样才能干好,也无须犹豫该从哪方面出击,因为行动策略已经摆在面前。这不是限制人,而是给人发挥的空间。

能力:确保胜任

在记分卡上,能力排在前两个因素之后。使命清晰无误地定义了工作的实质,成果描述了必须完成的任务,能力则规定了你期望新人“如何做”以胜任工作,创造成果。

 

什么能力最为重要呢?为广泛地征询答案,我们邀请芝加哥大学的同事分析我们的数据库,找出何种能力对于CEO的成功至为关键。我们还采访了许多企业CEO及其他领导人,请他们分享自己心目中对员工来说最重要的能力。然后,我们将答案汇总。下面就是我们征询到的结果(按其重要性排序):

A级选手的关键能力

  • 高效。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获。
  • 诚实/忠诚。不偷懒违纪。保守秘密,值得信赖。不投机取巧,言谈坦诚、可信。
  • 擅长组织规划。能迅速高效地做好计划、拟定日程、分配预算等工作。分清事务的轻重缓急。
  • 进攻进取。行动迅捷,姿态强势,但并不显得粗鲁无礼。
  • 兑现承诺。兑现口头和书面的协议,不计较个人投入。
  • 智慧。领悟力高,能轻松迅速地理解和吸收新信息。
  • 善于分析。对资料进行各种定性、定量分析,得出深度结论。具有洞察力,可透过现象看本质。
  • 专注细节。不忽略足以毁掉工作成果的重要细节。
  • 坚韧。有韧劲,有始有终。
  • 积极主动。不需要交代就能够去做,并给公司贡献新想法。

这只是初步建议,因为每个岗位都有不同的要求,每份记分卡也要有不同的成果,能力需针对岗位和招聘机构的特点来定。实践中,人们可以殊途同归——方法相异,成果相同。

记分卡是十分有力的管理武器

记分卡不仅是招聘文件,还是联系战略计划和实际执行的蓝图。它把你的经营计划分解成各个岗位的成果,并打造团队凝聚力;它统一企业文化并确保大家看清愿景,是十分有力的管理武器。

记分卡源自战略。自从半个世纪前彼得·德鲁克提出“目标管理”这一术语以来,公司领导者争相把年度经营计划分解成目标和预算,但是很少有人能够把实现目标成果的任务下放给团队中的个人来完成。

 

记分卡可解决这一难题,保证你不仅聘到A级选手,还要他们做出A级成绩。用心对待记分卡,可帮CEO和高管们把战略目标分解成一个个清晰的成果。然后高管再把成果填到次一级员工的记分卡上,依次进行。最终,公司的所有人都有自己要完成的战略成果,以及支撑成果实现且适应企业文化的能力。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中欧商业评论,著作权归原创所有


科锐国际

作为领先的整体人才解决方案服务商,以及中国首家登陆A股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科锐国际目前在中国大陆、香港、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全球市场拥有79家分支机构,1,500余名专业招聘顾问,在超过18个行业及领域为客户提供中高端人才访寻、招聘流程外包、灵活用工、招聘培训等解决方案。在过去22年中,科锐已与2,000余家跨国集团、国内上市公司、快速成长性企业及非盈利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过去一年中,科锐国际成功为企业推荐的中高级管理及专业技术职位超过15,000名,全风险灵活用工人次超过60,000。2017年6月8日,科锐国际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股票简称:科锐国际;股票代码:300662)。欢迎访问www.careerintlinc.com